加快《质量促进法》立法 孙明波:中国制造要“以质取胜”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郑国清 两会报道
“摒弃浮躁与疾行,树立‘追求精细化’的中国式品质信仰,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是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在民生改善中的直观体现。”针对近日的一则中国游客海外抢购血拼的新闻,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啤酒公司董事长孙明波对《华夏时报》记者称。
在此事件的多方热议中,有评论说,这是国人对中国产品质量缺乏自信;还有人说,这是对中国产品的误读,毕竟在海外受到追捧的产品同样出自中国制造。孙明波认为,各方观点的碰撞,都体现了对中国产品整体质量水平提升的“万般期待”。
此次全国两会上,孙明波提交了“关于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促进法》立法工作”的建议。他认为,“以质取胜”不仅是中国深化改革、治国理政、强国利民的需要,也是中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获得话语权,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新机遇。
企业专心致“质”
中国制造的明天在哪里?孙明波认为,就是“中国质造”和“中国智造”。
“老百姓要吃得放心、用得称心、住得安心、玩得开心,这是基本诉求。中国制造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可增强消费体验,拉动消费需求和消费信心。”孙明波认为,“中国企业要耐得住寂寞,打造自己的品质信仰,只有专心致‘质’,依托创新驱动才能生产出打动人心的好产品,打造出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
青岛啤酒作为一个具有112年历史的百年中国品牌,在海外代表中国食品得到了90余个国家消费者60多年来的信赖认可,并以“高质量、高价格、高可见度”在海外树立了中国品牌本该有的中高端形象。在全球化的发展实践中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品质至上”,然后是服务体验的高品质。
孙明波认为,在经济转型升级期,消费者的需求也在转型升级,消费需求更加个性化、多元化、高品质化,“企业作为质量强国、质量利民战略的落地主体,要不断地满足和引领消费者的需求,让中国百姓享受真正属于中国制造的品质消费,这也是中国制造业的责任。”
“质量战略”
速度终有上限,质量永无止境。孙明波认为,国家有“质量立法”和“质量战略”,企业有“质量坚守”,老百姓才能有消费自信。
他分析说,“质量战略”在大国崛起中扮演着重要的推进作用。纵观国际社会,经济大国必是质量强国。这个“质量”既包括产品质量,也包括经济发展的质量。德国、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家,都曾经走过质量强国之路。如德国,即使经历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双重打击,依然因为德国制造的生命力一枝独秀,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究其原因,得益于其坚实的实业基础和过硬的全球品质,并把创新、品牌、发展质量等指标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追求利润的质量比追求利润更重要,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比追求发展速度更有意义。孙明波认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全社会需要摆脱以往片面的“速度情结”,做到“量质平衡”,这就需要尊重规律、保持战略定力,从过去的速度效益型模式转向质量效益型模式,坚持有质量的发展。
“质量文化”
质量是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综合体现。在中国“质量战略”的积极助推下,中国也涌现出青岛啤酒、联想、海尔、华为等一批国际化品牌,成为高品质中国制造的代言者。未来,随着中国品质的不断提升,中国制造将更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通过不断研制新产品,提升消费体验,改善服务,创造和引领消费需求,从而拉动需求,发展中国经济,提升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孙明波认为,“质量文化”对一个国家来讲至关重要,只有共同的质量价值取向和文化氛围,才能让质量成为共同的信仰。
“新常态”下,质量强国需要政府的决心、企业的恒心以及百姓的信心共同打造。让生产精细化、追求精益求精的高质量产品和生活在中国形成一种氛围,让质量强国的红利给百姓带来能感受到的真实和实惠。
国家有质量立法,企业有质量信仰,群众就会有质量红利。政府需要为质量建设培育公平竞争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企业作为质量建设的主体要在质量上“精雕细琢”,不断引领品质消费,而中国老百姓则需给予优质的中国制造更多的信心、支持、信赖和发展空间。
孙明波表示,以过硬品质和品牌做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是推动中国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关键,也是“新常态”下带来的新机遇。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