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法规并不缺,缺的是执法 陈振楼:环保要法治更要良心

作者:陈岩鹏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3-06 23:13:00

摘要:“现在环保需要法治,但我认为更需要良心,我觉得现在太缺乏良心了。”3月3日,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陈振楼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岩鹏 两会报道
    “现在环保需要法治,但我认为更需要良心,我觉得现在太缺乏良心了。”3月3日,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陈振楼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陈振楼列举了一连串水污染事件,他得出的结论是长江流域水源地安全已面临全面失控的巨大风险;而这背后是重化工企业偷排、漏排现象严重、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频发的现状。
    《华夏时报》:目前长江流域水源地安全都面临哪些考验?
    陈振楼:重化工产业布局不合理,全国总共2万多家石化企业,其中一半布局在长江流域,很多化工企业排污有恃无恐,过去10年长江流域发生了20多起特大水污染事件,造成几百万人停水,如再不重视将面临全面失控的风险。
    《华夏时报》:“水十条”对解决这些问题会不会发挥些作用?
    陈振楼:我期望并不高,有些人问我们这些研究环保的人“为什么现在环保越治理越严重了?”打个比方说,研究人员20多年前就预见到雾霾,但没想到会像现在这么严重,当时就把雾霾仅仅当成了“雾”。
    《华夏时报》:为什么研究总是滞后形势的发展?
    陈振楼:主要还是经济发展太快,而且多是低端落后的产业在发展。
    《华夏时报》:长江流域水源地的问题也有类似特点。
    陈振楼:是的。改革开放以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流域经济带一直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引领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潮流;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由于未能从整体上考虑流域产业的规划布局,沿江各省市纷纷将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重化工企业设置在长江两岸,而相关的环保工作却相对滞后,导致长江流域水环境污染逐年加剧,流域生态安全和水环境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人口和产业高度密集的城市,供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华夏时报》:问题严重到了什么程度?
    陈振楼:雾霾估计用十几年就能治理,但水和土污染治理会更难。
    《华夏时报》:但从官方的数据上看,大多数地方的水是达标的。
    陈振楼:水有106项指标,但我们看到公布出来的是一个综合指标,实际很多重要的指标都被“综合掉了”,水的检测应该学习大气,不再搞综合了,应该强调类似PM2.5这样的单一指标。
    《华夏时报》:也就是说,数据经常失真。
    陈振楼:我也听外界说,环保有3套数据,一套是给老百姓的,一套是给领导的,一套是自己用的,而且很多数据不敢公开,如果属实,这是在公然对数据造假。
    《华夏时报》:环保工作滞后,是因为法律法规不健全吗?
    陈振楼:我觉得法律法规并不缺,缺的是环保执法。
    《华夏时报》:执法不严是个大问题。
    陈振楼:尽管现在环保部比以前强势多了,但环保缺执法、执法不严仍然存在,其原因在于环保部弱势,这或许跟法律上规定的职责不明确有关系。其次,环保部门和地方政府的依附关系严重,环保部门的工资从哪里来的?当然是地方财政。如果把哪个企业因环保关掉,当地领导肯定会跳出来问你这么做地方还发展不发展了?
    《华夏时报》:环保部门能不能搞垂直管理,摆脱地方掣肘?
    陈振楼:这样做的话,中央政府财政压力太大,我不主张环保部门垂直管理,应该严格执行新《环保法》,同时赋予和加强环保部的权力;但最重要的还是良心,你可能认为我说得空,真的还是要凭良心办事。如果没良心,再严的政策都没用,人会钻法律的空子。
    《华夏时报》:法治和良心,都不可或缺。
    陈振楼:是的。现在环保需要法治,但我认为更需要良心,我觉得现在太缺乏良心了,都只为自己的利益,个人为了个人的利益,企业为了企业的利益,政府为了政府的利益,根本没有凭着自己的良心去考虑这些事情,该不该做,可不可以做。
    《华夏时报》:最近环评暴露出的问题不容小觑,中介和业主出现合谋,环评被操纵了。
    陈振楼:我十几年前也做过环评,但后来就不愿意做了,因为我发现这个事情再做下去就没良心了,环评来钱很快,赚钱很容易,到后来搞环评的人和业主同谋,业主无非是想要一个环评达标的报告。
    《华夏时报》:除了环评中介自律,环保部门是不是也有失职的地方?
    陈振楼:这其中,环保部门没起到有效监督作用。我觉得环评中介要和环保部门彻底脱钩,现在环评中介都是“二政府”性质,这些年环保问题越来越严重,环评有不可推卸的作用,现在只是名义上是脱离的,但实际上还是藕断丝连。应该把环评领域彻底放开,环保部起监督作用,环评公司完全市场化。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