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城镇化将推进投资转型 迟福林:未来6%增速可期

作者:杨仕省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3-04 23:11:00

摘要:解决不了转型问题,就无法把握主动权。因此,行政体制改革,尤其是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是激活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公平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

城镇化将推进投资转型 迟福林:未来6%增速可期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仕省 北京报道

  “对中国经济来说,投资在今后依然还是一盘大棋,没有投资经济难有起色,只是投资的质量、结构要更为优化。”两会召开前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说。

  目前,外界关心的是,政府如何进一步通过简政放权为改革“松绑”,在投资、财税、价格、金融、国企改革等方面啃下“硬骨头”。就此,迟福林认为,2015年既要在已取得的改革成效基础上继续寻求突破,又要关注到“十三五”规划的顶层设计,攻坚、落实、监督是关键词。

  迟福林认为,“十三五”实现服务业主导的转型升级,面临着多方面结构性矛盾的重大挑战。他说,解决不了转型问题,就无法把握主动权。因此,行政体制改革,尤其是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是激活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公平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这是过去35年的发展所证明的。因此,迟福林坚称,今后,改革红利释放是支撑中国未来10年中速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

  《华夏时报》:今年,很多地方都下调了GDP的增长预期,对此您怎么看?

  迟福林:淡化GDP已成为一种趋势,很多地方调低增速,某种程度上看,这是一种主动下调。相比过去,2014年中国GDP首次突破60万亿元,这个基数已经很大了,今后每增长一个点都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这就需要更重视发展后劲,提高发展质量。

  《华夏时报》:去年中国经济增速和年初预期不符?

  迟福林: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经济增长质量是不是得到提高,人民群众是不是得到实惠,这就要求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优化。事实上,7.4%依然是一个很高的增速,而且GDP不是衡量经济发展的全部,比如因超高速发展所付出的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都是GDP本身无法体现的。

  《华夏时报》:今后中国如何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发展?

  迟福林: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这种趋势下,我们的关键问题是调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GDP上要转变理念,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上来,从而激发市场创造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实现有质量的、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大可不必计较是不是GDP第一,重要的是要看到发展还面临着很多的矛盾和困难。

  《华夏时报》:您觉得当前经济下行的因素有哪些?

  迟福林:现在经济下行的压力突出表现在实体经济的发展遇到了很多困难,中国正在由一个制造业的大国向制造业的强国转变,转变过程中,一些中低端的实体经济难免会受到冲击,再加上现在很多政策制约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一些中小企业营收就出现了不小的困难。

  《华夏时报》:您对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的预期怎样判断?

  迟福林:尽管困难比较大,但总体上是比较乐观的。比如中国的互联网大数据,能够推动中国工业的全球化布局,能够推动中国的工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另外,未来几年,城镇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然,这也要取决于转型改革的力度。

  《华夏时报》:那么怎么理解结构调整和稳增长之间的关系?

  迟福林:肯定会有矛盾,但需要平衡。所以,关键问题是把握度,稳增长而不能采取强刺激。在这样一个趋势下,关键问题是调结构。所以,到2020年我国能不能从投资主导转向一个消费驱动型的经济,能不能从工业主导转向一个服务业主导,至关重要,迈过这个坎我们就大有希望,至少可以保持5到10年6%左右的增长。

  《华夏时报》:现在看来,政府包揽式投资日渐式微,那么今后如何投资呢?

  迟福林: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是投资。围绕着制造业、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的投资,一直是投资最主要的三大领域,但正是因为各级政府对这些领域过度青睐,才使得相关的领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投资饱和。因此,我认为,今后传统制造业和房地产等很难再成为未来投资的重点。当这些领域风光不再,过去政府主导的投资模式也将发生变化。而在财政收入增幅放缓,各种刚性支出却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政府投资大包大揽的路径已经走不通。比如,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蕴含着新的投资机会,但靠过去卖地的方式,已很难满足新的投资需求。

  《华夏时报》:那么,如何下活投资创新这盘大棋?

  迟福林:今后的政策要点是要消除投资障碍,创新投融资的方式。投资创新,可以在存量和增量上做文章。比如,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选择公共私营合作制(PPP),引入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导向。当然,也可以适当降低国库现金规模,盘活财政存量资金。

  《华夏时报》:现在,我们的投资还是比较高,但消费却较低,您觉得怎么样才能平稳地过渡到消费型社会?

  迟福林:我们不要把投资和消费对立起来,我们的投资投到了哪里呢?就是投到有消费需求的地方。所以,投资的转型十分重要,消费需求的领域需要加快投资。无论是基础设施的投资,还是其他新业态的投资。我认为,未来的投资,应是政府通过提供更好的服务,搭建好投资平台,以少量政府资金带动巨量社会资本深度参与到国家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