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豆农企业均不买账

作者:陈岩鹏 刘芠元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4-25 20:55:00

摘要:国家收储制度遭遇尴尬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岩鹏 刘芠元 黑龙江 北京报道

“国储指标,老百姓别费这个心思,根本捞不到。”4月23日,黑龙江省克山县向华乡一位姓葛的豆农向记者抱怨。
《华夏时报》记者走访了向华乡均冲村十四社不下十家农户,发现家家都有积压大豆,最少的也有四五十吨。据了解,整个黑龙江省压在农民手中的大豆还有200万吨。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农民并没有享受到国家最低保护价收储大豆的利益。不仅如此,黑龙江省的大豆加工企业对国家收储诟病甚多,一位加工企业负责人甚至质问记者:“国家为什么只管农民不管我们油厂?”
原本为了维护农民利益,稳定市场的临时措施,最终豆农和加工企业两边都不买账,国家的大豆收储似乎很尴尬。对此,第一创业期货总经理张俊杰4月24日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表示,国家使用了大量的财政资金收购政策性大豆,并承担未来将要发生的各项储备费用,其实并没有使豆农得到多大的实惠,还伤害了大豆加工企业,这表明这项政策并不十分成功。


200万吨大豆积压
据黑龙江省大豆协会介绍,去年10月份黑龙江大豆从最高价每斤3.05元暴跌至1.50元,使农户大豆严重滞销。于是,国家接连下达了三批收储指标,总计409万吨。中储粮黑龙江公司综合处副处长对记者表示,增储大豆是为了把大豆价格拉上来,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市场和粮食安全。
但因为国储收购数量少、网点有限、质量要求高,农民卖豆难问题依然存在。一位姓唐的豆农反映卖豆一般都要排上两三天,能不能卖上还是两码事。而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综合处副处长曹冰寒表示农民卖的豆存在有水分、杂质超标的问题。
曹冰寒在工作中,也发现有滥用权力的现象,比如人情粮等。据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副会长陈彦贵反映,大部分国储指标被个别人和商贩垄断,从中牟取暴利。
国家此前已经下达完前三批收储指标,再加上加工企业收储的100万吨和外运的200万吨,总共700万吨。黑龙江省大豆协会统计,全省产量900万吨,按此推算,压在农民手里的大豆应该有200万吨。
上述葛姓豆农向记者抱怨:“党中央给的是好政策,但农民没有享受到。农民排不上号,排上了也不合格。”


加工企业:冲击最大
去年黑龙江豆农的种植成本应该在3500-3600元/吨附近,国家按3700元/吨的价格收储,在保证农民获得最低收益的同时,却使东北大豆的流通秩序发生混乱:农民不愿意向加工企业出售大豆,加工企业也不敢从农民手里收购大豆,因为进口大豆价格远低于国产大豆。
龙江福粮油董事长宋胜斌说,国家收储对于加工企业的影响是“致命的”。据他介绍,由于国家干扰,大豆价格是涨是跌不像以前那么好预测了。本来研究市场就够头疼了,现在还要研究政策。明达油脂总经理张德毅也表示,黑龙江油脂企业困难,一是来自于国外企业,一是国储造成的。
据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反映,油厂低价收不到大豆,按照国储价收购则亏损,越加工亏损越严重。这些企业虽然停工停产,但每家每月仍旧要支付10万到20万元管理费用。这些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短时间停工、停产我们企业能够承受,如果国际经济危机爆发,需求降低,并持续很长时间,我们企业怎么办?我们正在承受国储价格拉抬、进口大豆冲击、南方沿海油厂低价挤压!国家为什么只管农民不管我们油厂?”


重新重视市场手段
“国家托市收储的本意是想维护豆农利益,稳定市场,但在做法上对收购还是目标价格补贴规定不够明确,特别是没有注意调动国产大豆加工企业和大型民办加工企业的积极性和加工储存能力,结果刺激了进口,刺激了洋大豆涨价。”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刘登高指出。
张俊杰表示,他并不反对国家收储,但是政策收购的具体运作模式值得进一步研究。他认为,市场发生的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式就是市场。
张俊杰建议东北本土大豆加工企业参与政策性收购。东北的大型大豆加工企业在主产区库点密布,国家如果能够让东北大豆加工企业成为政策性收购的主体,一方面可以保护农民利益,另外一方面,也能够保证东北大豆加工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张俊杰还建议以委托加工的方式让已收储的大豆平稳出库,即由中储粮总公司委托当地大豆加工企业进行加工,中储粮支付固定的加工费用;生产出来的产成品(豆油和豆粕)由中储粮承储,也可以由委托加工企业承储或者代销,中储粮支付固定的费用。这样既能实现避免大量政策性大豆集中出库造成市场震荡,又可以有效利用当地企业的加工能力,扶持本土大豆压榨企业发展。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