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关系: 不再是风花雪月的故事
摘要:当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2014年中国汽车产销2372.29万辆和2349.19万辆,同比增长7.26%和6.86%的数据时,不知大多数经销商是不是只想躲在角落默默叹息。汽车业看似热闹繁华的一年,却终究没能把他们的钱袋子填满几分。
■刘珊珊
“众厂商吃肉,可否给俺喝口汤?”成为2014年汽车经销商近乎一致的呐喊。
当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2014年中国汽车产销2372.29万辆和2349.19万辆,同比增长7.26%和6.86%的数据时,不知大多数经销商是不是只想躲在角落默默叹息。汽车业看似热闹繁华的一年,却终究没能把他们的钱袋子填满几分。
厂商与经销商你侬我侬的日子似乎真的过去了。2014年,汽车销售价格倒挂成为行业普遍现象。经销商和汽车厂商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并引发一系列冲突,经销商退网事件渐趋普遍。
“此前,乘用车经销商退出经营多是单店、单品牌等个案发生,自去年开始,同品牌多家经销商联合退出经营的状况显著增加。”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秘书长朱孔源表示,“以前经销商和厂商关系融洽,是因为无论厂家有怎样的要求,经销商都能赚到钱,但是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朱孔源对经销商的生存现状充满忧虑:“汽车流通行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而现有的管理政策、汽车供应商以及经销商的经营行为还没有完全适应现有的发展环境。”
根据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发布的“中国汽车经销商对供应商满意度调查报告(2014)”,去年我国乘用车经销商的月库存量一直是乘用车供应商的2倍以上,部分月份接近4倍。也就是说,2014年的乘用车市场虽然较2013年增长近10%,但是广大经销商并没有能够享受到市场扩大带来的红利,库存压力巨大。而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也显示,2014年仅有28%的经销商盈利。
数据显示,去年国内55%的经销商无法在新车销售环节盈利,从建店当年盈利情况看,83%的经销商建店当年处于亏损状态,建店当年实现盈利的企业仅占总体的17%。同时,2014年国内的经销商曾经遭到乘用车供应商强行压库,导致47%的经销商库存车数量与当期销售量之比超过2.0,达到了警戒水平。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会长李响介绍称,最明显的特征是汽车流通领域从单店亏损的个案,转变成70%~80%经销商亏损的行业现状。
“经销商的库存量过大,与各乘用车供应商在2014年初对市场增长的预测过于乐观、制订了不切实际的销售目标,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此目标前提下,当2014年市场增长形势明显不如预期时,供需失衡立即显现。高库存占用了经销商大量资金,导致企业经营成本增加,使大多数乘用车经销商处于亏损状态。”朱孔源说。
其中,豪华车经销商生存状况尤其堪忧。调查显示,国内豪华车经销商新车销售不盈利的比例高达63%,豪华车的“价格倒挂”现象较严重。2014年底,经销商采取“抱团上诉”的方式争取自身权益。重压之下,宝马决定向经销商补贴高达51亿元人民币,以支持其经销商度过最困难的时期。而去年12月中旬,奔驰中国以“特殊销售质量奖励”名义,宣布共出资约10亿元,补贴经销商;随后,奥迪决定在2014年度对经销商们给予20.5亿元的补贴。
虽然厂商的补贴解决了经销商亏损的一时之需,但行业性亏损的系统问题,却远非增加补贴能够解决。2014年年末,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向工信部、商务部递交了《关于汽车流通环节经销商库存高企,引发大面积亏损的报告》,指出汽车厂家将大量的库存转嫁到流通环节,经销商因市场需求放缓或不足,而导致库存高企、经济效益下滑,出现大面积亏损的严峻局面。在报告中,汽车流通协会直接将矛头对准了汽车厂家盲目扩大产能和现行产销体制,呼吁政府部门对目前汽车厂家和经销商的不平等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
在如此环境之下,即将出台的新版《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被视为改变汽车流通领域剑拔弩张现状的良药。由于现行《办法》颁布于2005年,其内容以品牌授权、建店备案和售后领域完全封闭三点为主要特征,从汽车厂家角度出发,没有兼顾经销商利益,导致厂家制定的霸王条款无处不在。尽管有消息称新版《办法》修订的各方意见均已交付商务部,但遗憾的是,2015年年初新版《办法》并未如约而至。
营商关系真正恢复相对平等,才是此前双方风花雪月的故事得以延续的关键。否则,无论关系如何缓和,只要经销商的生存困境仍然存在,集体“造反”事件就有可能卷土重来。不过,从汽车厂家的表现来看,至少已经有了解决问题的姿态,至于双方的关系能否就此重塑,依旧是2015年营商关系发展的一大悬念。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