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降到谁的心坎里
摘要:中国的经济也是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就躲不开市场规律,经济周期会继续下去,参与者的模式一再重复,央行是不搞强刺激,那是不搞一次性的强刺激,而是根据经济状况一步一步的刺激。
程凯
降准是件大事,尽管你说你早就预测今年要降准了,但是央行到底哪一天降你是搞不清楚的。降准是件好事,要不然央行降准消息放出当晚不少人的朋友圈里都在欢呼雀跃,要说这些都是多少有些本钱的人,因为大家兴奋的是,降准对股市的利好,对房价企稳的利好。
要说,央行降准真是降到大家的心坎里了,一方面是大家都在预测央行会降准,另一方面是降准多少给大家加大了点投资成功的概率。结果呢?房价不知道,那不是立竿见影的事儿,股价倒是不给力,上证指数第二天高开低走,一根幅度100点的长阴线,最后尾盘还收跌,权重不给力,反而是创业板指数创了一个1800点以上的新高。
这就是投资难以捉摸的地方,去年11月的降息,引发了一场权重股的大行情,但是这个大行情是调整充分后再抬头,还是就此消沉下去,我们谁也说不好。
这个行情是降息带来的资金成本降低和蓝筹股估值修复的行情,如果要继续下去,资金成本就要一降再降,而且蓝筹企业的基本面也要跟得上来。这两个条件,在目前的情况下如何演化发展,大家自己去研究。
我想说的是,央行去年1月降准,不是冲着股市去的,这一点很明确;央行今天再降准,也不是冲着股市去的,这一点也很明确。货币部门的难处很多,政策出台,一方面,不能让大家以为冲着资本市场去,尤其是在产生了这种效果之后;另一方面,也不能让大家以为是过去的强刺激掉头重来,尤其是在我们呼唤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时候。
2月4日晚上6点21分,央行网站挂出消息,决定普降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并有针对性地实施定向降准措施,具体说就是,自2015年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为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还有额外的定向降准措施。
这不是定向降准,是普降加定向降准,但是这不叫强刺激,因为央行研究局的局长陆磊后来说了,全面降准也不是强刺激的开始,“全面降准是根据金融体系流动性状况和经济情况进行因时制宜的政策操作,不能理解为是强刺激的开始,未来货币政策将根据经济运行指标,按照松紧适度的原则,进行相应操作。”
其实,降准是为了什么,降息又是为了什么,货币政策的目标其实很简单,就是逆经济周期操作,在经济过热的时候泼冷水,在经济过冷的时候添把柴。如果一热再热,货币政策就一紧再紧;如果一冷再冷,货币政策就一松再松。
货币政策到底要送给谁用,其实也很简单,给企业用,尤其是做出生产投资决策的企业家用。降息降准要起到效果,就必须降到他们的心坎里,而中国经济目前的复杂之处就在于,有的企业家是一心搞生产、推产品、追创新的,有的企业家则是一心赚快钱、玩概念、搞政商关系谋机会的。
货币政策是无法区分钱会到哪一类企业家手里的,央行行长可以做的只是宏观货币政策调整,所依据的也只能是宏观经济数据;那么,做产品的企业家如何得到奖励,做关系的企业家如何得到惩罚,其实这正是深化改革需要做的事情,减少政府行政审批,加大反腐反贪力度,打造一个良好的政商环境。
有人担心央行的降准不能惠及实体经济,其实担心的就是这个层面的问题。而央行生怕被误解为重启强刺激,其实担心的还是这个层面的问题。
而这个矛盾将会有持续的影响力。有分析称,虽然“采取了可能释放至多1000亿美元银行贷款的降准举措,但在中国经济的最前沿,此举对于想要创办新企业、投资机械或者支付员工薪水的人士不太可能起到帮助作用”。因为,在经济下行的预期之下,银行会不愿意放贷,担心下行的经济导致更多的坏账。
其实银行的举动并不奇怪,这本来就是一个正常经济周期中的正常现象。当经济景气时,企业敢于投资,消费者敢于消费,企业效益好,员工工资高,银行愿意为企业放贷,期望获得更高的收益。当经济下行之后,这一切都会反转过来。
怎么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中国的经济也是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就躲不开市场规律,经济周期会继续下去,参与者的模式一再重复,央行是不搞强刺激,那是不搞一次性的强刺激,而是根据经济状况一步一步的刺激。
你想想,你都能预测得到的,央行今年还会有降息,还会有降准,降到企业都能拿到便宜的资金了,投资回报真的划算了,经济也就稳住了,重新开始向上走了。这里并没有什么新鲜的事。
(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