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中电投和国核重组落定 核电巨头争拿筹码

作者:杨仕省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2-06 21:39:00

摘要:酝酿中的一系列政策将加速中国装备“走出去”的步伐。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仕省 北京报道
 
 
    酝酿中的一系列政策将加速中国装备“走出去”的步伐。
    《华夏时报》记者从有关渠道获悉,国家正在加紧制定“走出去”的战略规划,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关于加快装备走出去的指导意见》目前初稿已完成。铁路、核电、有色、建材、轻纺等产业将获得政策支持。
    另据了解,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等多个部委拟出台扶持举措。
    而就在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下称国核)和中国电力投资公司(下称中电投)的重组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积极为“走出去”做准备的同时,另两大核电巨头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联手研发的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也落地阿根廷,首次成功出海。
加紧走出去
    今年以来,中国核电“走出去”的步伐再次被重点推进。1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核电等中国装备“走出去”;1月29日,中广核和法国电力公司在京签署了核电站设计领域的有关合作协议。随着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被高调重申,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的目标正在变为现实。在GDP告别高增长的背景下,装备“走出去”也被寄予了稳增长的使命。
    而最新消息是,中阿将在核电领域展开重点合作。 
2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来华访问的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举行会谈,习近平指出,中阿双方要建设好现有的铁路和水电站等重点项目,下一步将核电作为重点合作领域加以推进。 
当日,在习近平和克里斯蒂娜的共同见证下,中阿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阿根廷共和国政府关于在阿根廷合作建设压水堆核电站的协议》,该协议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阿根廷核电公司作为双方授权企业负责协议的具体实施。此举标志着,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成功出口拉美,将落地阿根廷。  
    中电投旗下上市公司上海电力等日前也发布公告称,国资委已通知中电投与国核联合重组的工作。如此一来,中电投与国核的合并实现互补的同时增强实力,实则也是为“出海”做准备。眼下,国核拥有国产三代核电技术CAP1400,与中核集团的“华龙一号”,两个三代核电技术正争夺中国核电“走出去”的主力而备受关注。
事实上,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果不错。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机械与运输装备出口约为6.5万亿元人民币,机械领域达3641亿美元。
“只要是走出去,不论哪种三代核电技术都是可以的,并非一定要确定哪一家技术可以,哪一家技术不可以。”5日,著名能源专家、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两大巨头合并的过程中,中国核电行业也掀起了关于体制改革的大讨论,如“中电投+国家核电方案”、“核电大一统方案”、“核电总公司方案”等,但这意义并不大。
增加筹码 
在中国核电重启之际,中国核电走出去的步伐也紧随其后。 
    据多家英国媒体近日报道,法国电力公司EDF能源将于一季度末与中核集团及中广核签订欣克利角C核电站的投资协议,总耗资预计将达160亿英镑(约合1502亿元人民币),计划2016年初动工。“中核集团及中广核预计最多持有C站40%股份。”一接近中核集团的能源分析师表示。 
去年6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英时,两国达成涉及核电和高铁等总价值逾30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为中国在英国自建核电站埋下伏笔。   
    核电走出去的另一个重头戏是,中国与巴基斯坦签署340亿美元投资协议,建设大规模核电厂、地铁及轻轨站。此次合并,有助于中电投扩大资产规模,也为其出海备足了弹药。
据悉,中国目前仅有中电投、中核和中广核三大核电企业具备核电项目开发建设资质,但由于中电投与上述两家存在不小的差距,其控股核电项目的愿望直到2009年在山东海阳核电项目上才得以实现,这次如果与国核整合,将明显提升其在核电领域的实力。
经过争论一年多的核电企业重组方案尘埃落定,但仍存在不少质疑。 
一位核电企业的内部人士对记者说,中电投资产庞大,涉及行业众多,样样都会,样样都没做好。比如,其核电资产占有控股权就山东海阳核电一个,目前在建,第三代技术的选择不明确,而广西白龙项目受到当地政府抵制,江西彭泽核电目前也处于停滞状态,资金紧张。 
而国核也被质疑摊子铺得太大,盈利项目不多。 
AP1000目前是被官方定作以后中国核电发展的主线,但主泵和爆破阀等设备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而三门、海阳一直不能发电的原因即在于此。“到底什么时候能解决,谁也不知道。”前述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记者采访国家能源局得知,中国核电未来发展的路线尚不明确,最终拍板由高层定夺。“目前各大核电集团能做的都是为自己增加筹码,包括国核和中电投的重组目的也是增加自己的筹码,为AP1000夯实基础。”尽管核电因其对于能源结构调整受到国家层面力挺,但国家能源委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林伯强还是认为,相比于高铁行业,核电业牵扯到的政策、技术等敏感问题更多。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