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食不只是餐桌上的革命
摘要: 当一道美食呈现在你面前时,你会去想它在种植、采摘、烹饪过程中遇到的人和事吗?你会用情绪、感情去感受它们吗?有人形容说,飞速发展的社会,把每个人都变成了速食的奴隶。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当一道美食呈现在你面前时,你会去想它在种植、采摘、烹饪过程中遇到的人和事吗?你会用情绪、感情去感受它们吗?有人形容说,飞速发展的社会,把每个人都变成了速食的奴隶。这看似夸张,但忙碌的生活,让人们趋之若鹜于各种快餐店、超市,以最简单快捷的方式迅速填饱肚子,把吃饭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而根本不去考虑口味的好坏,更谈不上饮食的享受。由欧洲兴起的抵抗快餐导致饮食单一化的慢食生活运动,究竟能否将人们从速食绑架中解脱,抑或还是当下难以推行的理想主义?
对抗速食文化蔓延
越来越多的快餐、速食迎合着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主宰着人们的肠胃,成为时代快速发展的产物。早在多年前的欧洲,就在美式快餐文化刚刚开始蔓延之时,已经有人开始担忧渐渐失去自主的味觉和对传统美味的判别能力,以及传统美食和制作方法将会被商业化侵蚀得面目全非。
1986年的一天,意大利美食评论家卡尔洛·佩特里尼(Carlo Petrini)经过罗马的“西班牙广场”时,看到麦当劳门口有几十名学生一字排开,津津有味地坐在地上大嚼汉堡,年轻的人们极其享受的模样让他大为震惊。
“即使在最繁忙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家乡的美食。”卡尔洛·佩特里尼向世人发出呼吁,并投身到唤醒人们抵抗快餐食品的行动中,“慢食运动”由此兴起。
国际慢食协会是一个成立于1989年的非营利组织,目的是为了对抗蔓延全球的美式快餐文化,也鼓励人们更加关心食物的来源与风味的变化,当心自己所做的饮食选择不只与切身相关,也影响世界的发展,提醒人们慢下速度,品味生活。
“好、干净、公平”的饮食原则吸引全球数百万的慢食认同者,包括农民、渔民、厨师、学者和年轻一代们。“好”指的是健康及美味;“干净”指事物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最低的冲击并不伤害动物福利;“公平”,指尊重生产过程中所有劳动者的贡献,以合理的售价给予他们应得的报酬。
“慢食”还强调用感情去体验食物的真正味道,以更缓和的步调去培植、烹煮和食用食物。
在“慢食运动”的风潮下,欧洲年轻人也掀起了回到厨房的风潮,兴起了下班学习烹饪,学习怎样精工慢火烹调食物的热潮,一些上班族以此来缓解工作带来的精神压力。
而在美食之都巴黎,又发展出了“fooding”的饮食哲学,就是food(食物)加上feeling(感情),进食时以感情、情绪去感受食物,从气味、色彩和美感到吃进嘴里每一口味道的组合、搭配和转变。同时也期望厨师以一种更带感情的手法来做菜,在盘里留下个人的情绪和风格。
从卡尔洛·佩特里尼倡导“慢食运动”至今已近30年的历史,慢食已经不仅是一种美食态度,也是一种生活价值观,“慢生活”方式在欧洲、北美、亚洲已蔚然成风。
自由而不刻意的生活
旅居巴黎的台湾美食作家谢忠道说他在法国曾有一顿饭从下午6点吃到凌晨4点,足足用了10个小时。“一个厨师在快炒慢炖时对火候的掌握、腌渍一罐果酱黄瓜所需要的时间、一个侍者长年累积值得尊重的专业经验、一支酒酿到巅峰该有的岁月光阴、把一个工作做出品质做出感情来应有的思索努力……”慢食,在这里是指将时间的价值在美食的领域里呈现出来。
法国人在用餐前必向同桌人说:bon appetit(愿你胃口大开),中国人的传统是说:请慢用。谢忠道觉得“慢用”两字更有深意,只有美好的东西才值得我们花时间,慢慢享受。
中国饮食文化对于全球的影响日益被重视,国际慢食协会秘书长保罗·迪·克罗齐(Paolo Di Croce)在1月27日出席大中华区慢食协会成立发布会时说:“不论是在食物系统里还是在慢食协会的全球愿景里,中国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甚至决定着拯救地球农作物生态多样性的成功与否,而保护农作物的生态多样性也恰恰是慢食协会的重要任务。”
慢食在中国并非完全是舶来品,不过时下正当大家都在开足马力、争先恐后地加速生活时,一场反对急速生活,用缓和的步调来培植、烹煮与享用食物的“慢食运动”,感觉是像革命一样艰巨,人们能否有大把的时间来等待和享用这样一顿慢食?有人着急去工作,有人着急去做生意等等,假如真的有时间了,他们是否愿意把它花在吃饭这件事上呢?
更有人提出,和布波、乐活等城市生活概念一样,慢食主义会不会也意味着精英化的开始,变成一种阶层的身份认同和标签?对于为生存而忙碌的普通百姓而言,如果进入慢食主义所崇尚的体系,金钱成本会不会过于高昂。
国内不乏有一些标榜原生态的餐厅,讲究从食材、制作到氛围的传统和自然,但是带有赢利目的的餐厅终究贩卖的不是生活哲学,高明的营销手段如果不能带来收益也会被丢弃,就像“乐活”曾风靡一时,吃的“乐活”,用的“乐活”,可是乐活到底是什么,有几个人可以说得清?
艺术家黄燎原是参与慢食概念最初在中国传播的布道人,但他如今觉得慢食主义或者其他新兴生活潮流,对他而言都太过形式化。中国美食太多太杂,传统食材和菜肴也必须遵循优胜劣汰,刻意去保持的做法,他不以为意。“东西的味道可能并没有改变,只是你的口味在变,这是你无法扭转的。”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