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项目核准制改革时间表敲定 简政放权“最后一公里”
摘要:1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2015年首次常务会议,再次将“当头炮”轰向审批改革。紧接着,第二天,1月8日国家发改委也召开新年第一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项目核准制度改革的有关情况。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仕省 北京报道
1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2015年首次常务会议,再次将“当头炮”轰向审批改革。紧接着,第二天,1月8日国家发改委也召开新年第一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项目核准制度改革的有关情况。
在简政放权的大潮中,发改委是被“削权”最多的部门之一。据统计,去年以来发改委下放的权力比过去十年总数还多。而今年简政放权仍是关键。
“在解决‘审批多’的基础上,今年重在治理‘审批难’。”1月8日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当下把简政放权作为其他各项改革的突破口,意义深远。
时间表
“简政放权改革要给政府削权,把不该有的审批事项坚决取消、下放到位。”在今年的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简政放权作为重要抓手,将持续推进。因此,高效、透明的审批制改革再次被寄予厚望。
1月8日上午,在国家发改委中配楼三层大会议室召开的“投资项目核准制度改革”新闻发布会,上百名记者蜂拥而至,聆听发改委2015年改革的第一声。
本报记者采访获悉,针对投资项目核准制度改革,国务院已经做出部署,改革时间表相当紧,要求今年6月份就要有阶段性成果。
2014年年底,国务院印发《精简审批事项规范中介服务实行企业投资项目网上并联核准制度的工作方案》,该方案显示:2015年6月底,审批的平台建设实现中央部门横向联通;2015年底,在全国实现投资项目网上并联核准新机制。
纵观去年一年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简政放权是贯穿国务院工作的主线之一,分批推进,逐项落实。2014年12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在1月(70项)、6月(52项)、8月(87项)三次下放和取消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决定再取消和下放108项主要涉及投资、经营、就业等审批事项,为创业兴业开路、为企业发展松绑。
“今年首次常务会议就聚焦治理审批难,可见今年审批改革的力度之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陈剑表示。
记者统计发现,2014年一年共计40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至少23次讨论简政放权。2014年一年,下放和取消行政审批事项317项,加上2013年的416项,共计733项,提前完成本届政府的目标——将国务院各部门1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削减三分之一以上。
“发改委这个掌握了中国诸多行政审批事项的部委,现在开始发生变化了。”北京律协竞争与反垄断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魏士廪对记者说,从过去长期“背对背”走向“面对面”,发改委政务服务大厅折射出发改委转变职能迈出的一步,但各方依然翘盼还会释放更多的惊喜。
一口审批
“一口受理、限时办理、规范办理、透明办理、网上办理”,2015年第一次常务会议对行政审批提出五点要求。“制度要有效率,不能出现诸如原来的政府部门不批、群众就找不到谁来批的情况。”李克强也强调。
“这里实际上可以分为两句话,一个是并联审批,一个是网上办理。”在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罗国三看来,在极端的情况下,此前要办理的核准前置审批手续要1000-1500天。
在发改委内部都知晓的一个案例是,“西气东输”二线沿线14个省区市,所辖70多个地级市,196个县,要把这四五十项前置条件办齐,甚至有的要从乡镇一级开始办,可以想像,这是一个多么难的事。据统计,此次审批文件1000多件,盖了1000多个章,用了4年时间才完成。
下一步,“尽可能让地方、企业减少为审批奔波,切实方便群众。”罗国三说,各部门要积极推行网上预受理、预审查,加强部门间、中央和地方间信息资源共享。
但难度也不容忽视。作为“壮士断腕”的举措,简政放权难度不能低估。尽管过去两年的效果有目共睹,但行政审批事项还有不少,还需要继续取消和下放。“下一级政府还要接得住,要解决好简政放权‘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1月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说,“要让简政放权改革真正往下推,落到实处,还要形成制度,以后就按制度办事。”
而就在不久前,发改委政务服务大厅宣布1月1日正式运行,在那里正在打开审批项目的另一扇窗,明窗净几透视审批的进展。当下,“这个手握审批重权的国家发改委正在做出改变,放下高高在上的行事风格,谦和得有些让人不习惯。”1月8日,到行政服务大厅门前一位地方的官员说。
过去,发改委大院留给企业、地方的印象却是“四难”: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事难办。在发改委大门前,一位官员曾对记者吐槽道,他第一次来发改委送材料,好不容易进了大门,把材料一放下,就告知“回去等消息”,结果却石沉大海。
如何破解“四难”?发改委启动了政务服务大厅。据发改委办公厅处长黄勇介绍,“服务大厅要改变过去‘你来找我办事’的‘衙门’形象,变成‘我来为你服务’的‘窗口’形象。”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