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百特教育创始人兼CEO王胜 做影响力而不是做项目

作者:马广志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12-17 23:27:00

摘要: 实现公益与商业运营的创新整合,无疑是每个受困于资金、资源不足公益组织的现实困惑。而作为一家从事青少年理财教育的公益组织,上海百特教育咨询中心(以下简称百特教育)给出了这样的答案:选好有潜力的服务领域,这是公益组织成功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再寻求与企业等社会力量的有效合作。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马广志 上海报道

    实现公益与商业运营的创新整合,无疑是每个受困于资金、资源不足公益组织的现实困惑。而作为一家从事青少年理财教育的公益组织,上海百特教育咨询中心(以下简称百特教育)给出了这样的答案:选好有潜力的服务领域,这是公益组织成功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再寻求与企业等社会力量的有效合作。
    话是这么说,但到底应该怎么做呢?百特教育创始人兼CEO王胜告诉记者,“做影响力而不是做项目,这是机构能够与企业达成长期伙伴关系的关键原因。”
    据了解,现在的百特教育已经与全国范围内的20余个省级教育部门建立起联系,在上海、北京、成都、贵阳和苏州都设有地区办公室,已形成社会连锁集团。
关键是提供差异化价值
    《华夏时报》:你是如何把目光定位在“理财教育”上的?
    王胜: 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知花旗银行计划在中国开展“理财有道”青少年金融教育项目。我意识到,机会来了。首先,当时国内这方面的教育非常缺乏,社会需求的潜力是非常大的。其次,关注这个领域的公益组织零零散散,还不成气候,竞争少。第三,公益组织缺的不是项目,而是资金。做理财教育肯定要和金融企业打交道,资金还成问题吗?
    一个项目的选择不是那么简单的。它需要公益机构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界定产品和服务的独特市场和独特价值,找到差异化的竞争分位。不客气地说,很多公益组织之所以做得毫无起色,原因就在于市场定位不清或者缺乏创新,不能提供差异化的独特价值。
    《华夏时报》:到目前为止,你们都开展了哪些项目?
    王胜:2009年,我成立了百特教育,开始通过志愿者网络和互联网平台,为学校和社区提供生活化的社会理财教育课程。百特的受益对象主要来自于低收入家庭,包括城市中心的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农村留守家庭的3-2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百特服务的弱势群体占整个服务对象的比率约为70%。
    我们的核心服务包括阿福童、神探贝妮、Aflateen和钱魔方等四大社会理财课程与活动。除此之外,我们还开展了青年行、贵州教育改善等项目,并参与组织全国范围内的青少年理财教师培训项目。每两年我还要发布一本《中国青少年金融教育蓝皮书》。
    《华夏时报》:与其他从事理财教育的公益组织相比,你们的优势体现在哪里?
    王胜:百特教育的课程都有一个国际化的来源。比如说,阿福童和Aflateen课程来自于国际儿童储蓄基金会。神探贝妮项目来自于新加坡的学习社会(Learning Society)组织。“钱魔方”工作坊来源于MyBnk开发的Money Twist Program。这些都是国际上著名非营利机构运行多年的成熟项目,引进它们有利于百特教育迅速建立起强有力的核心教育服务体系,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是也。
    《华夏时报》:农村的孩子,尤其是那些留守儿童手里根本没有钱,你们怎么开展理财教育?
    王胜:那就把“钱”的概念泛化,时间也是“钱”,物品也是“钱”。 我们告诉孩子,一个人只有把时间规划好,把身边的物品利用好,才能让学习达到最大效率,让物品发挥最大价值。
“输血”和“造血”
一个都不能少
    《华夏时报》:百特项目影响力如何衡量?
    王胜:项目评估包含量化评估和质性评估两个部分,其中量化评估通过对课程前后测问卷、案例访谈、行为追踪等方式;质性评估则包括过程性评估和个案故事、案例报告等形式。每个项目每年度都有第三方提供评估报告。我们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还会与老师和家长沟通,更深入地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才导致那样一个结果。最后会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估报告。
    《华夏时报》:有多少人通过你们的项目获得了改变?
    王胜:大致的一个数字是33万人,今年估计将有10万人受益。
    《华夏时报》:谈谈你们的模式吧。
    王胜:简单来说,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加强引入“输血”的渠道,通过发展机构的专业能力,融合金融和教育,扩大机构和项目的影响力,积极和金融机构与基金会合作,为机构不断引入资金。
    另一条腿是加强机构本身的“造血”功能,通过针对特定的客户群体发展收费的理财培训课程获取利润,同时也发展品牌衍生产品。比如,我们与专业玩具开发商合作开发“阿福童”品牌系列玩具、文具等物品,通过市场运作获取机构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
    《华夏时报》:据了解,截至2013年,百特教育与花旗银行的年度合作金额达到近50万美元左右的规模,并成为花旗集团基金会全球资助对象中唯一的近50万美元数量级的草根公益组织。你是怎么做到的?
    王胜:我们的秘诀是,从受众角度出发做出影响力,而不仅仅是把项目完成。影响力主要是指“有效果”,而非仅仅给资助方提供一个数据。在实施国际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会把对国际课程的本土化创新以及中国实践的经验都不断反馈给合作伙伴,进而得到他们的持续不断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项目的发展要瞄准社会的需求,做出效果后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进而努力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我的意思是说,甭想着做多大,做航空母舰,关键是要得到社会的认可,认可很重要。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