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营现明显分化 房企海外扩张变局
华夏时报记者 王海春 上海报道
中国开发商在全球造房子的势头愈演愈烈。目前,包括万科、SOHO中国、中海、保利、万通在内的一大批房企,在国外都有规模不等的项目在开发。
然而,随着“出海热”的持续升温,开发商的海外战略出现了分化和调整。
碧桂园(02007.HK)内部人士近日向媒体透露,将适当缩减海外业务,回归国内“主战场”,海外投资占集团的业务比例由年初的1/3降至1/10以下。
此外,中国建筑(601668.SH)也在对其海外业务进行调整。中国建筑董秘办一位人士向记者表示,公司将从一些政局不稳的海外市场逐步撤出,保留环境较稳定、发展前景较好的北非、南洋、中东市场,并继续扩大在北美市场的份额。
业内人士认为,在海外开发最大的风险来自于政局变化和政策突然转向,这是所有出海房企都必须面对的潜在风险。
风险不可小觑
引发部分房企调整海外业务的重要原因,在于海外局势的变化莫测。碧桂园在海外市场的转向是环境变化的综合因素使然。
根据碧桂园披露的数据,公司在马来西亚仅金海湾一个项目的销售额就达到70亿元,但今年前7个月该项目的销售额仅为8.11亿元。另一个在马来西亚名为钻石城的合营项目,前7个月也只获得3.19亿元的销售额。
据了解,碧桂园在马来西亚项目近四分之一的客户来自国内,受3月份马航事件影响,国内与吉隆坡航班数量大幅减少,来自中国的客源也相应减少。
上海杜跃平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杜跃平指出,房企在海外可能遇到的风险包括政局动荡、政策转向、税收增加等诸多因素。“遇到政策转向的概率较大,尤其是在政府换届前后。”
碧桂园战略发展部高层告诉记者,因马来西亚房价自金融危机后持续上涨,政府也对房价进行“调控”。今年2月马来西亚政府提高外国人购房置业门槛的同时,还将不动产所得税最高比例提高至30%。而开发商承担购房者利息计划的废止,以及房贷期限不得超过35年的贷款收缩政策,在增加购房者利息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购房者贷款的杠杆率。
“这些举措对在马来西亚投资的房企不利。”一家大型在港上市房企高层说,碧桂园的反应已经够迅速,同样在马来西亚受房产新政影响的还有富力、雅居乐、新华联等开发商,这些房企的反应都不是很快。
在韩国济州岛投资的香港蓝鼎国际(00582.HK),今年也遭遇坎坷。今年6月份该公司收到济州政府通知,称蓝鼎开发的济州神话历史公园A区和R区的建筑许可申请面积和开发面积存在一定差异。因项目被叫停整改,原定于6月底举行的开工仪式也被迫取消。
蓝鼎国际向媒体表示济州所投项目没有被叫停,目前正在和当地政府沟通中。“预计很快会恢复动工。”
民营企业世纪华丰在海外的投资经历可以用“惨烈”来形容。2007年世纪华丰在利比亚开发一个占地6000亩、总投资33.54亿元的项目,然而2011年受利比亚局势影响,世纪华丰不得不撤回在利比亚项目的所有员工,工程全部停工,损失惨重。“当时主体工程很快就要竣工了,局势变化太快,我们不得不撤出,很多工程设备和原材料都没来得及取回来。”世纪华丰旗下华丰置业一位内部人士说。
因在利比亚所投资金无法收回,世纪华丰被国内银行系统列为“风险警示”行列,各家银行对其的贷款窗口几乎都关闭,这家公司几乎被其海外投资失利拖垮。
房企战略分化
据高力国际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房企2008年跨境投资的总量只有约6900万美元(约合4.23亿元人民币),而去年这一规模已翻了几倍,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而中国房企投资的海外项目多位于发达国家,以住宅项目和旅游地产为主,也有少部分商业地产。
上述中国建筑董秘办人士向记者指出,随着房企对海外市场了解度的增加,房企在海外投资将进一步分化。
与碧桂园等企业降低海外业务相反的是,绿地今年海外扩张步伐却在提速。迄今为止,绿地已布局四大洲十国100城,房地产在建面积超7500万平方米,总投资超600亿美元。而绿地今年在海外业务销售收入高达200亿元。
记者了解到,绿地在海外的扩张力度还会进一步加大。“明年销售额将再翻倍。”绿地集团办公室人员表示。
而房企热衷“出海”的背后,是汹涌的海外置业热潮。业内普遍将海外置业群体细分为移民、投资和留学三类人群,其中移民置业尤为引人关注。
“你不去赚,这部分钱就被外国人赚走了。”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曾直言不讳地说。
此外,房企拓展海外版图,也有战略层面的考量。“部分大型房企的全国化布局基本完成,从战略布局角度需要国际化。”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分析。
在目前房企铺展的“出海”路线图上,尽管有美国、澳大利亚等移民国家,但也有坦桑尼亚等非移民国家,在这些国家,撬动国内客户的难度较大,如何挖掘本地需求,让外国人购买中国开发商建造的房子,对房企而言是一大挑战。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