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降息是不够的
摘要:有一个信号很重要,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陈雨露11月25日表示,央行将会等待第四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后再考虑进一步降息和放宽政策,且表示出台决议将取决于美国和日本的货币政策。对了,陈雨露还表示了,“周五的降息不代表货币政策的转变。”
程凯
“信号是真相,但是噪声却使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远。”这是纳特·西尔弗在他的著作《信号与噪声》的前言中说的一句话。
西尔弗作为一个出色的预测者,他发现大数据时代的悖论是,大量的信息成倍地出现,但是有用的信息却非常有限,信号的比例正在缩小;随之,他发展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预测方法,要求大家采用贝叶斯关于预测的概率式思考方法。
什么叫做概率式的思考?打个比方吧,就是最近一次央行的降息,之前有很多人说央行不会降息,也有一小部分人说央行会降息;但是,很少有人说,央行现在降息的概率是多大?也许9月份预测的概率是40%,但是10月份就变成了50%,而11月中旬就变成了60%。
如果我们真的能按照这个思维方式想问题,可能一开始不太习惯,但是运用熟了你就可能会发现你对事物的理解越来越接近真相,对事态的走势预测越来越准确。
今年夏天以来,在《地平线》专栏中,我按照纳特的这套方法成功地预测了两件事,一件是“9·30”央行房贷新政,在此之前,我一连写了5篇文章,以一次比一次概率加大的方式预测房地产的限贷措施会放松;第二件是央行降息,从10月长假之后,一连4篇文章预测央行的货币政策走势,预测给出的概率也是一次比一次大。最后一篇《多快的速度叫中高速》就是在央行宣布降息那天的下午写完的。
当时文章的结尾原本是这样的,“所以降息不降息,降准不降准,以保7为标准就好了,这样一想反而简单了。保得住7,不降也行,保不住7,不降也得降。不信走着瞧。”到了傍晚时分央行降息的消息出来了,编辑的处理是在文末又给加了一句话,“截稿了,央行降息了”。是啊,央行降息了,真没有啥好说的了。
我想再次还原一下我为什么在央行降息的当天强烈地暗示央行的货币政策不变也得变,其实逻辑非常简单,就是在大量的信号与噪声当中找到最重要的信号,然后做出合理的逻辑推理而已。
其实,我的预测和央行无关,因为央行的表态从来都是难以捉摸的,甚至到了降息当日的话依然是货币政策走向不变。当然,各种围绕着央行的分析和预测也自然是难以准确的。我的预测核心是7%这个数字。
10月9日,我写了一篇稿子叫做《猜猜GDP底线在哪里?》,那么底线在哪里?线索来自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和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朱光耀说:“中国具备在未来十年保持7%-8%的增长速度的所有优势”,而且“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仍然要保持在7%-8%之间,这是解决每年劳动力市场新增一千万人就业的必要条件。”盛松成说:“2020年实现GDP比2010年翻一番,需要2011年至2020年年均实际增长7.2%。由于2011年至2013年分别增长9.3%、7.7%和7.7%,则2014年至2020年GDP仅需年均实际增长6.7%。”
由此,我有了一个贝叶斯概率分析的初始值,GDP的底线大概是在7%。
10月20日,我写了一篇稿子叫做《GDP底线再猜想》,“因为不断地有新的证据和新的情况出现,我必须不断地修正以提高预测的成功率。”在引用了林毅夫和沈建光关于GDP增长底线的分析之后,“我再一次预测GDP底线,但我今天的这个7%左右,就比上次预测的那个7%左右的概率大。”
到了11月17日,我写了一篇稿子叫做《当GDP7%成为共识》。写这篇文章是因为“近几天开始流传一则信息,有外媒称,‘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政府将讨论把明年经济增长目标定在7%左右或者以下;并调降M2增长目标,从13%降至12%’。然后,又有国内媒体援引参与编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人士消息说,‘GDP目标下调已成定局,但具体数字未定,7%左右建议为主流。’”
这一次,7%这个GDP的底线思维变得概率越来越大。由此,我提出的预测是,要保住7%,仅仅是发改委多批几条高铁线建设是不够的,货币政策必须配合,第一次提出来降息降准的可能性。
最后一次,就是11月24日的《多快的速度叫中高速》,最后的一次提高概率是源自两个证据,一个是习近平总书记说了“中国将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保持中高速增长”,如果要保证7%这样一个不低的速度,政策该出手的时候还是得及时出手;另一个是上海市市委书记韩正说了7%的速度就是一个中高速。由此,我们得以对7%这个速度底线的预测再次加大概率到了超过90%的地步。有了这种高概率的预测,再对比最新的一堆不利的经济数据,你就会知道,央行出手的概率有多大了!
好吧,接下来继续预测,央行再次降息的概率有多大?再次降息的时间又会在什么时候呢?
对此,各种分析和预测很多,说几次的都有。但是,贝叶斯的方法不是这么预测的,贝叶斯首先应该分析有没有再一次降息,然后预测这个概率有多大?
我觉得再一次降息的概率很大,因为一次降息不足以“保7”的概率很大,至于下一次是什么时候再降息?我们还是要找到信号,去除噪声。
有一个信号很重要,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陈雨露11月25日表示,央行将会等待第四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后再考虑进一步降息和放宽政策,且表示出台决议将取决于美国和日本的货币政策。对了,陈雨露还表示了,“周五的降息不代表货币政策的转变。”
你看看,前面的话是信号,后面的话是噪声。
(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