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汽车正文

上海自贸区试点 平行进口车开闸背后

作者:丁玲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11-15 00:14:00

摘要:国务院办公厅11月6日印发《关于加强进口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进一步优化进口环节管理,加紧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汽车平行进口试点。这让一直游走在灰色地带的平行进口车有了合法身份。

上海自贸区试点  平行进口车开闸背后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丁玲 北京报道

    国务院办公厅11月6日印发《关于加强进口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进一步优化进口环节管理,加紧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汽车平行进口试点。这让一直游走在灰色地带的平行进口车有了合法身份。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说明政府高层对平行进口汽车的许可,不再是半地下的状态。”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市场分会副理事长苏晖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有试点就有可能推广,但是不等于国家要放开平行进口,这是两回事。”
试点缘由
    一直以来,我国汽车市场流通领域受《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下称《办法》)约束,平行进口车自出现以来处在“半地下”状态,被贴上了“非中规车”、“水货汽车”等带有偏见的标签。 
    直到今年8月1日,国家工商总局发布《工商总局关于停止实施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备案工作的公告》,规定自2014年10月1日起,停止实施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备案工作。这一规定为平行进口汽车的全面合法化打开了政策之门。
    但这恐怕是诸多跨国车企不愿意看到的局面。长期以来,跨国车企在《办法》的庇护下,独自掌管进口车业务,使得进口车经过多个环节倒手,攫取高额利润。负责平行进口试点项目调研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贸易协调部主任许海东透露,对平行进口车,除了上汽集团与上海自贸区初步达成合作协议,其他大汽车集团也基本持赞成态度,但跨国车企集体表示反对,大多数合资企业的态度则比较隐晦。
    在苏晖看来,平行进口车的试点实际上是为了打破进口车市场垄断搞试点,这并不等于政府提倡平行进口,“只表明政府的态度——平行进口可以试点,可以合法。”值得关注的是,今年7月开始,国家相关部门掀起的汽车行业反垄断调查在持续了3个月之后,除了对垄断企业开出罚单之外,政府对汽车反垄断没有其他应对措施。
    与此同时,平行进口车客观的增长空间也让地方政府看到发展的机会。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进口汽车工作委员会信息部主任胡丝羽透露,去年我国平行进口车销量约8万辆,仅占进口车总量的7%。今年以来平行进口车呈现明显增长态势,上半年销量已超过5万辆,全年销量预计同比增长32%左右。
    此前,由上海外高桥汽车交易市场起草的《汽车平行进口试点方案》已报商务部审核。如果试点成功,上海将在自贸区范围内兴建大型平行进口汽车自营店,负责多品牌综合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
    在11月7日举行的中国汽车流通千人年会上,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处长陈跃红表示,会积极支持中国上海自贸区开展平行进口试点,为创新进口汽车销售模式完善汽车消费管理制度进行有益的探索。
推广待察
    在上海自贸区开展汽车平行进口试点的消息公布以后,关于平行进口车合法化将促使豪车价格大幅下降20%以上的讨论甚嚣尘上。
    对此,苏晖并不认同。据其介绍,平行进口车的特点——小批量、特种用途以及自用,导致其规模不会太大。即便是在平行进口车引进后,还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检测、认证,这会带来成本的增加,使其价格优势相对减弱。“不可能导致进口车市场价格的大幅下跌,也没有一个制造商希望把平行进口车规模搞大,来冲击主渠道。”
    与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对汽车维修行业新政策也为平行进口车不能提供质保保修及零部件的供应短板提供了解决方案,从侧面缩小了平行进口车与中规车的价格差距。今年9月,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 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汽车维修“同质配件”概念,消除了对非原厂配件的歧视性认识。
    “这意味着配件商可以买卖原厂件,谁都可以维修。”苏晖表示,政策实施后,社会上的维修厂可以很方便地解决平行进口车的维修保养问题。“这样平行进口车的价格也将上升,同时意味着平行进口车与主流进口车价的差距逐渐缩小,优势减弱。”
    而不少地方政府看中了自贸区的商机。在上海自贸区报平行进口车试点的同时,重庆、天津、张家港等地也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兴趣。据悉,目前包括广州、天津、厦门、浙江在内近15个省市已经提出了自贸区申请。
    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秘书长韩峰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国内已经和很多国外厂商合作,平行进口是另一条渠道。平行进口是有条件的,不是什么企业、什么产品都可以进口。”
    韩峰表示,平行进口车只是中国汽车市场一个调剂品,满足一些定制服务以及特殊人群的需求,而不应该是一个主流。“上海自贸区对平行进口车的试点也是为汽车市场政策做一个弥补,总结经验。”苏晖认为,平行进口很复杂,放开的可能性不大,“而且上海自贸区对平行进口车的试点决不可能在一两个月、一两个季度就能取得经验进行推广,至少需要一两年时间。”

 


林肯,下一个雷克萨斯?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金雪 北京报道

    当业界还沉浸在林肯MKC、MKZ到底值不值的热议中时,林肯在华经销商网络布局又再下一城。
    11月6日,3家林肯中心在北京、上海、杭州同时宣告开业。从13000平米展馆面积、8000万元的建店投资以及刚刚走马上任两个月的林肯全球总裁葛皓华和林肯中国总裁庞立博悉数到场的出席规格,不难看出,林肯对中国市场已不能仅仅用“重视”形容,更多的是一种深深印在骨子里的“特殊情结”。
    自林肯宣布重回中国以来,这家在中国消费群体中曾耳熟能详的汽车品牌,被业内评价最多的关键词却是“迟到”——在当下日趋白热化的豪华车市场竞争格局中,留给林肯的空间已经不多了。也因如此,对于已经下决心来到中国市场的林肯而言,在不能改变既定事实的前提下,“如何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这一问题,想必已经在林肯全球和林肯中国的会议桌上讨论了千万遍。
    而最终,林肯选择了主打“体验牌”。这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庞立博对中国市场现有的销售模式“不够满意”。在他看来,庞大的市场需求使得多年来中国汽车市场形成了一种“消费工厂”模式——潜在车主不断被推进这个工厂,而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和善待。
    “为了把林肯带入中国,我们针对中国的豪华车市场以及中国的豪华车消费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调研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新兴豪华车消费者购买豪华车是用来犒赏自己。”葛皓华进一步阐述说,“林肯品牌要传承,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个性化体验。”
    葛皓华所言的个性化的、以客为本的消费体验,就是“林肯之道”。“‘林肯之道’是从消费者进入林肯中心的那一刻,贯彻到体验车、购车、拥有车的整个流程中。”
    与传统以销售为直接目的,充斥着高贵、冷傲气氛的豪华车品牌经销店布局不同,每一家林肯中心店内的大部分空间都设计成为家居式环境,温馨而舒适。“在这里,可以近距离触摸车,也可以享用茶艺和特制茶点。而在林肯中心的定制化中心,则可以挑选自己偏好的颜色和配置,打造专属车型。”此时的葛皓华俨然成为了一名林肯中心的“大管家”。
    不仅如此,在全国的林肯中心店内,统一设定了一套车牌识别系统。当车主将车辆开到经销商店时,店员能够识别客户名称和基本信息,如同老友造访一般。
    林肯的这一经销商模式与当初甫进中国的雷克萨斯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雷克萨斯的4S店内,冷冷的黑色大理石楔面上,水从四五米高处潺潺流下,下面浅浅的池子里既没有浮萍也不养锦鲤——“我们用水声为客户营造一个私密的空间。”雷克萨斯方面说。
    与雷克萨斯相仿的还有林肯相对缓慢的经销商铺网节奏。“我们的个性化服务是为中国客户首创的,在美国现在还没有。”葛皓华期望把每一家经销商都做到极致,因而当下在中国的经销商数量并不多,也没有计划大规模铺网。从现在算起,到2016年,林肯的独立经销商网络规模计划也不过是在全国50个城市布局60家经销商店。
    当然,福特也因期望着这份投入在中国市场中尽快“见效”,而力所能及地给予林肯尽可能多的帮助。在林肯进入中国的初期阶段,从运营团队到经销商建店选择,很大程度都在依赖福特中国。“目前林肯在中国已经开业的3家林肯中心分属北京福瑞、上海永达和杭州和诚,3家经销商集团都是福特在华渠道的主要经销商。”有福特中国内部人士透露。
    而在国产方面,尽管林肯直言在中国市场没有国产计划,但这并不意味着保持进口车形式的林肯品牌在中国没有业绩上的期望。“福特计划在2020年林肯品牌的销量达到30万辆,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销量会在中国。”葛皓华说。
    这样的态度不禁再次联想到雷克萨斯。自2005年正式重返中国市场后,雷克萨斯多次纠结于是否在中国国产。不过,在遭遇2012年寒冬之前,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的一帆风顺,或许也是林肯所期待的。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