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财政赤字全年或超9500亿

作者:吴丽华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4-18 21:08:00

摘要:3月份全国财税降幅收窄 企业所得税无明显好转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吴丽华 北京报道

   本周,财政部公布一季度财政数据,全国财政收入同比下降8.3%,其中税收收入同比下降10.3%,无论财政还是税收降幅都比前期明显收窄,其中3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减少0.3%,降幅比前两个月明显好转。
    但是,一季度财政收入降幅的收窄,并没有改变业界对财政紧张形势的预期。财政部的分析指出,3月份全国财政收入降幅比前两个月缩小,与清理、补缴收入入库较多及去年同月基数较低等非经济因素有较大关系,后期财政收入形势仍不容乐观。
    接受《华夏时报》采访的多位业内专家也都认同财政部的分析判断,认为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在短期内也不会有所变化。
    “今年中国财政收入来源明显减少,财政支出压力较大,全国财政收支形势比较严峻。”财政部部长助理张通在接受采访时称。他表示2009年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非常突出。
    由于反映企业效益的税种并没有好转,而全年支出水平将居高不下,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分析认为,财政赤字可能超过预算确定的9500亿规模。


企业效益没有回升
    财政部数据显示,3月份全国财政收入4402亿元,同比下降0.3%,相比1-2月同比11.4%的降幅大幅收窄,从数据来看,财政收入形势开始好转。
    财政部分析认为,一季度财政收入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除了经济增长放缓、企业效益下滑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结构性减税之外,另外一个因素是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双下降,相应使以现价计算的财政收入减少。
    对此,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李炜光认为一季度的财政收入下降幅度收窄,还不能说明问题,不能过分乐观。
    刘桓则指出,一季度特别是3月份,财政收入降幅开始收窄主要得益于流转税,即增值税和营业税,反映经济效益的企业所得税并没有明显好转迹象,这说明财政收入增长更多依靠的是4万亿政府投资拉动。
    从数据看,企业所得税收入虽然有所收窄,但是仍然同比下降16.7%,就说明了这一点。
    此外,一季度第一大税种增值税同比下降2.4%,3月份的增值税收入数据仍然较低,之所以出现工业增速较高而增值税收入数据较低的情况,是因为增值税是对增值额进行征税,说明在此轮经济回暖过程中企业的经济效益出现了下降的情况。
    刘桓认为,财政收入降幅收窄,但是反映经济效益特别是企业效益的税种没有明显好转,也说明接下来财政收入形势不容乐观。
    另外,关税同比下降23.9%,这与一季度中国进口同比下降30.8%的情况相对应。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数据不断恶化,税收数据显示对外贸易形势仍然难言乐观。


收支紧张矛盾突出
    财政收入难言乐观的同时,支出则大幅增长,数据显示,在收入大幅下降的同时,一季度财政支出增长更快。
    一季度累计全国财政支出12810.92亿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度增加3304.18亿元,增长34.8%。其中,中央本级支出2449.46亿元,同比增长31.2%;地方本级支出10361.46亿元,同比增长35.6%。
    财政部的分析指出,支出增幅较高,主要是各级财政部门抓紧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扩大内需,及时拨付财政资金,有效保障了各项支出的需要。事实上,财政支出大幅增长的局面刚刚开始,对此财政部在一季度财政形势分析中已经有所表现。
    财政部还认为,一季度的财政支出主要是人代会批准预算前的预拨款,预算安排的大量支出项目还在准备阶段,因此,历年来一季度支出额都比后几个季度要小,从第二季度起财政支出额将逐步增加。
    支出大幅增加,同时财政收入形势不容乐观,这种情况下刘桓判断,财政赤字可能超过预算确定的9500亿规模。
    “今年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非常突出。”张通表示,从收入看,受经济增长减速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困难增多,企业效益下降,财政收入来源明显减少。同时,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实行结构性减税。
    从支出看,增加政府公共投资规模、保障和改善民生、缓解部分行业和企业经营困难、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等,都需要财政加大投入力度。财政支出基数较大、刚性很强,也增加了财政支出的压力。


地方出现可喜反弹
    中央财政收支矛盾紧张的同时,地方财政在本月则出现了可喜的正增长。
    财政部数据显示,在前两个月累计中央本级收入下降20.2%,地方本级收入下降0.1%的基础上,3月份出现了地方本级财政收入增长10.3%,中央本级收入下降10.3%的局面。
    对此分析人士认为,地方财政收入之所以率先反弹,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在中央实施系列减税政策时,地方财政减税相对较少,另外地方税税种的增收较多。
    以增值税为例,实施增值税全面转型,企业固定资产和设备投资可以全额抵扣,财政部估计将因此减收1230亿元,作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的增值税,目前中央和地方75∶25的比例分享,地方受此影响较中央更少。
    而作为中央税的车辆购置税、关税、海关代征的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则因政策性减税和经济形势影响,减收较多。其次是进入3月份之后房地产和车市回暖,由于营业税、房产税等税都属于地方税种,地方财政从中直接受益。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