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会跟爱一起走——记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老师庞春梗
摘要:一个偶然的机会,竟然让合肥市职业教育中心分校的教师庞春梗改变了人生的奋斗方向,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
华夏时报记者 马广志 北京报道
“那年我随专家组到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调研,看到数百名视力、听力、肢体残疾学生会聚一起,在学习按摩、绘画、电脑等技能。那一刻,我被震慑了!”如今已是这所学校老师的庞春梗向记者回忆说。
那些残障孩子的自信精神、认真态度带给了庞春梗巨大的视觉和心理冲击,让他的心情一连数日不能平静。他明白,他已经爱上了这群孩子,爱上了特教事业。
爱就“嫁”给“她”!2010年8月,虽然原单位领导和亲朋好友多次劝诫,他还是下定决心申请来到了这所学校,义无反顾地开始了特殊教育的旅程,“那些孩子渴求知识的眼神、认真学习的场景,好像有个声音一直在呼唤着我。”
“我终于把
他们带出来了!”
谈到与特教事业的结缘,庞春梗告诉本报记者,那还是在合肥市职业教育中心分校任职时候的事儿。
2000年,整个职业学校招生相当困难。为了招生,庞春梗和其他老师下乡、走村、串户、进家门。在招生过程中,他发现了两位特殊学生,一位轻度唐氏综合征,另一位言语障碍,初中毕业后因无学校接纳而滞留在家,家长为此头疼不已,自己不能外出打工,孩子将来的出路也令人担忧。
随后,心生怜悯的庞春梗就将情况向学校领导进行了汇报,请求学校接纳这两位学生。学校领导对此表示担心,因为之前从来没有招收过此类学生,也没有专业的特教老师。
“教育本无类,我们为什么不能给这两位学生一次机会呢。”庞春梗向学校领导表示,愿意将这两位学生放在自己的班里试试,“就算是一次新的挑战吧。”
从那以后,庞春梗的班里就有了两位特殊的学生。为了教育好这两位学生,他开始涉猎唐氏和言语障碍学生教育知识,从基本的生活常识到待人接物,再到简单的技能学习,他先学习相关知识,再尝试运用。除了教学和班级管理之外,他将大部分的业余时间花在了这两位特殊的学生身上,从开始的艰难比划、“交谈”,到后来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的心领神会;从开始的双方两眼茫然,到后来的亲切互动;从开始基本生活常识的无知,到后来可以进行简单的动手操作;两位同学也从开始惧怕他人,到后来终于融入班级大家庭。
2002年5月,庞春梗亲自将这两位同学送进企业顶岗实习,并一再和企业管理人员交待如何与他们沟通交流。顶岗实习期结束后,他们被企业留下正式聘用,同时还接纳了他们的父母到企业工作。
“我终于将两位学生带出来了!”
被亲切地称为“庞哥”
进入安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后,庞春梗面对的可不是两个学生那么简单了,而是一个求知若渴的群体。如何才能通过教育让这个特殊群体的学生自立自强,就成为了他绕不过去的一个“坎”。
于是,他开始重新研读陶行知教育思想、杜威教育思想等教育论著和学说,受到多元智能理论和“自育自学”理论的启发,他意识到“教育教育,就是教学生会自育;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会自学”,这才是教育教学的本原,才是培养残疾学生自立自强的本原。爱学生就要教学生会自育,爱学生就要教学生会自学。学生会自育自学才能自立自强。
为此,他以案例“体验”作为教育教学的主线,以小事为出发点,让同学们在现实中或模拟中体验父母、学校、社会、政府的关心、关爱;在教学实训中淡化抽象的理论,以项目任务形式,让同学们在“做”的过程去领悟与掌握,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书本知识生活化,专业技能实用化,以项目任务分解知识技能目标,通过行动导向让同学们在情境中、在做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情感,内化知识和技能,潜移默化地渗透爱的教育、自强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他就运用“引导自学”,给出指导线索,让同学们在课下、课余去阅读,探索知识技能,同学们都十分爱学、乐学、善学。早晨,深入宿舍,督促同学们早起锻炼,强健体魄;就餐,与同学们一道排队,解说营养知识,养成遵守公共秩序习惯;早读,引导学生朗读预习,让同学们对上课内容早知道;课堂,突出重点,引导学生开口说、动手练、多思考;午间,和学生一起谈心,了解思想,解决问题,感悟人生;晚自习,深入班级,指导方法,答疑解惑。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庞春梗每天几乎都是第一个出现在校园里,又是最后一个离开的老师,对学生关爱无微不至,对工作爱岗敬业,同学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庞哥”。
近年来,学校教师在省市师德评比、教学比赛中屡获佳绩,学生在全省职业技能竞赛中屡有突破。庞春梗本人也荣获了“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坛之星”、“专业带头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去逸赴艰垄,爱且从容。圆缺弥新特教穹。总是鞠躬又尽瘁,苦乐与共。聚力架飞虹,堑平途通。残枝放花别样红。播种希望再丰收,此乐无穷。”这是庞春梗曾经填过的一首词,或许在他看来,每一位残疾学生都是一朵特别美丽的花,历经风雨后的花朵更加艳丽,作为特殊教育教师,要用毕生心力去播种和浇灌。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