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了生态富了民 绿色扶贫的“天桥沟样板”
摘要:位于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西北部的天桥沟是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由于生态环境良好,森林的深处还生长着“东北三宝”之首——野山参。
华夏时报记者 马广志 丹东报道
乘车从辽宁省丹东一路往北走,我们走进了宽甸满族自治县的天桥沟生态旅游景区。在这里,绿色是最主要的基调,除了静谧迷人的绿色景观,还有随之被带动起来的低碳经济。在这里,以天桥沟森林公园为代表的一批生态景区的建设与发展,不仅解决了当地农民的贫困问题,同时也为当地居民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绿色生活,成为远近皆知的绿色扶贫样板。
“野山参”撬动绿色经济
位于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西北部的天桥沟是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由于生态环境良好,森林的深处还生长着“东北三宝”之首——野山参。但是,由于质量标准混乱、价格体系混乱、精深加工缺失等原因,中国人参产业长期以来陷入“高产量、低产值”的困境。
2006年,辽宁参仙源参业股份有限公司 “大力发展中国新型林业产业,以野山参产业为核心”的理念,得到了来自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多家权威机构的专家认可,开始了野山参的规模化生产。现在,该公司的野山参产业基地已达40000余亩,成为国内最大的野山参产业基地。
2012年,“天桥沟”野山参交易项目在北交所集团挂牌启动,总金额达28亿元。“这是产权市场助力农业产业化的有益尝试。”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为此撰文表示,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根本出路。
“可以说,让当地人参走出了多年来‘高产量、低产值’的困境,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重效应。”辽宁参仙源参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殿文表示。
事实上,野山参的产业化经营发挥了不可小觑的“聚合效应”,它拉动了来自政府、企业乃至社会的大力投入,同时带动了县域绿色经济的崛起。作为以旅游为支柱产业的生态县,生态旅游正在逐步成为撬动宽甸满族自治县县域绿色经济的有力杠杆。
生态扶贫创造低碳生活
生态扶贫带动绿色崛起,不仅仅表现在GDP和经营收益上,另一个层面则体现在当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中。
从一开始,辽宁参仙源参业股份有限公司就把当地的农户生活发展纳入到了公司的发展规划中,让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公司就业,大部分村民能在公司找到自己适合的工作。“我原来自己上山采参,收入忽高忽低不稳定。现在好了,公司让我负责林地保护,主要是森林安全和采挖野山参。”被称为“老把头”的老刘笑着对记者说。
另外一些农户则依托天桥沟景区开办起了“农家乐”,利用自家的房屋和当地的土特产招揽游客,收入一下子提高了。围着景区转的思路一旦被打开,来钱道也自然多了,“这不,快入冬了,天桥沟推出冬季滑雪项目,很多农家乐都打算推出‘杀年猪’民俗美食游项目,热乎乎的血肠、香喷喷的笨猪肉肯定能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台头子村党支部书记刘玉波对记者说。
更重要的是,达97%植被覆盖率让天桥沟景区成为绝佳的天然氧吧,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就成为重中之重。可喜的是,随着改造一新的天桥沟景区旅游渐热,受益的周边居民的环境意识日益增强,而答案,就在“请不要吸烟”、“请放到垃圾箱中”等那一声声的对游客的劝阻声中,而劝阻者正是那些不久前还在土里刨食的山里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