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GDP误读是如何发生的?

作者:程凯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10-11 12:04:00

摘要:误读是怎么发生的,大部分时候是读者心中的倾向性所致,所谓的带着观点找证据,而误读的破除也很简单,“找原文”就可以,大可不必等到李总理来亲自给你讲“你误读了”。

GDP误读是如何发生的?

程凯

  预测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当然预测不是买彩票,彩票中奖概率太低,基本就是一种“智商税”,给概率思维稍差点的人征税。而预测一下高概率事情,成功率会高得多,也有意义得多。

  10月9日,我在《地平线》专栏中写了一篇《猜猜GDP底线在哪里?》文章综合了国庆期间发生的一些政策变化,主要是央行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做好住房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以及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4年第三季度例会内容。

  结论是,决策者“对目前经济状况一种相对稳妥的把握,不着急刺激,走一步看一步来应对”。“政策安排仍然坚持着早就提出来了的‘底线思维’,只要不破底线,一切都别慌。”然后,我又根据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和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最近的两种提法,预测了一下真正的底线到底在哪里,我的答案是大约7%。

  简单重复一下预测逻辑。盛松成说,“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GDP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目标需要2011年至2020年年均实际增长7.2%,由于2011年至2013年分别增长9.3%、7.7%和7.7%,则2014年至2020年GDP仅需年均实际增长6.7%,即可实现翻一番目标。”而朱光耀说,“中国具备在未来十年保持7%-8%的增长速度的所有优势,在‘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仍然要保持在7%-8%之间,这是解决每年劳动力市场新增一千万人就业的必要条件。”

  也就是说,如果官方最重要目标是保证和稳定就业,同时又完成2020年翻一番目标,那么最保守的估计GDP在中期内年均增速稳定在7%左右就可以,既不松又不紧,给刺激经济和推进改革都留下了腾挪空间。

  第二天,也就是10月9日,我们看到了另外一条消息,强烈印证了这种预测。

  据中国政府网报道,李克强总理8日在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上说:“外界总有种误解,觉得7.5%是个‘底线’。但我早就说过,所谓‘7.5%左右’,就是高一点、低一点都可以,关键在于就业有没有增加,收入有没有增长。”

  这是总理第一次明确说底线不是7.5,并强调7.5是误读。其实,早在这种误读发生时,我就给出过纠正。最大的一次误读,发生在今年6月中旬。

  6月19日左右,首先在微信里出现广泛转发,说是李克强总理强调“下限GDP不破7.5,上限CPI不超3.5”。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怀疑,因为这种说法给出了一个明确的GDP底线,和总理之前提出来的“7.5%左右”的概念不符。

  然后在《地平线》专栏中,我专门拿出一篇文章分析为什么这是一种误读。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追逐消息来源,找第一手消息。

  当时的第一信源其实是总理6月18日在伦敦发表的题为《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的演讲。我们权威的政府网站有演讲全文,但按照新媒体报道习惯,同时配发了一张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社多媒体产品中心制作的一张新闻图片,图片中提取了总理研究的一些要点,而且明确点出了“对经济运行实行区间调控,定向调控:下限GDP不破7.5,上限CPI不超3.5”的说法。

  图片新闻是这么做的,可是如果你耐心地去读总理的演讲全文就会发现,这种概要和总结其实不准确,总理演讲中涉及到经济上下限的原文如此:“今年以来,中国发展虽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我们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采取强刺激措施,而是进一步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实行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相结合,加强预调微调,确保经济增长不突破保就业的下限,CPI不突破防通胀的上限,使经济运行始终处于合理区间。我们有信心实现今年7.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而且也将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你看,总理说的是不破保就业的下限,不破防通胀的上限,下限并没有说就一定是7.5,媒体直接解读为的“下限GDP不破7.5”并不准确。

  然后,在9月初的李克强总理夏季达沃斯谈话中,我又再次关注了GDP的底线问题,点出来总理讲话中重申了“GDP目标7.5左右”。“本来计划就是7.5左右,但是今年曾经有一段时间被误读为GDP就是要定在7.5上,现在李克强总理的说法再一次证明了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的。”

  为什么我要对这种说法如此较真,因为“下限不破7.5”和“7.5%左右的增长”在宏观经济上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代表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政府对经济增长放缓的容忍度,因而也会导致完全不同的政策取向。

  在10月9日的《猜猜GDP底线在哪里?》的文章中,我也是这个想法,“不管官方心中底线是多少,将7%的GDP年增长速度定位为中期也就是未来5年的增长底线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如果这是一个合理的预测,那么我们也就能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相关政策的变化了。”

  误读是怎么发生的,大部分时候是读者心中的倾向性所致,所谓的带着观点找证据,而误读的破除也很简单,“找原文”就可以,大可不必等到李总理来亲自给你讲“你误读了”。(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