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GDP底线在哪里?
程凯
国庆节是长假,也有人没时间休假,该忙的事情还得忙,该发布的消息还得发布,但消息的消化,估计还得等到节后来发酵了。
第一个重要的消息是9月30日下午4时的《通知》,央行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做好住房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还清首套房贷,再贷算首套,利率最低7折”。
这是一个“稳增长”的信号,有可能使得一线城市核心区域的房价得到提振。但央行出手和房价无关,它放开的本来就是多余的限制,何谈刺激楼市,最多也就是一个托底。貌似刺激,实际不过是针对实际情况,采取的保守动作。
第二个重要的消息是10月2日国务院公布的《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这是国务院首次发文全面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修明渠,堵暗道,让地方政府合法适度举债,又坚决制止地方违法违规举债,不得通过企业举借。
这是一个“强改革”的信号,是防范和消解地方债务危机的举措。国务院首次提出了“地方政府对其举借的债务负有偿还责任,中央政府实行不救助原则”;明确管理地方政府债务,“政府主要负责人要作为第一责任人”等。对于改革来说,这个措施是积极的,但是对于刺激经济来说,这个措施又是消极的。
第三个重要的消息是10月5日央行公布了货币政策委员会2014年第三季度例会内容,对于下一步货币政策动向提出,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适度流动性”的表述,与二季度例会几乎一致。“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也没发生任何变化,说明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并不认为有改变货币政策的必要。货币政策不变,这又是偏保守的动作。
一个是货币政策,一个是债务安排,政策的背后又是什么?我个人感觉,体现的是决策者的淡定,对目前经济状况一种相对稳妥的把握,不着急刺激,走一步看一步来应对。在外界纷纷扰扰对中国经济忧心忡忡时,政策安排仍然坚持着早就提出来了的“底线思维”,只要不破底线,一切都别慌。
那么底线在哪里?我们似乎也可以从官方人士那里得到更多的暗示。
一个是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节前的9月26日,财政部网站刊登了朱光耀接受法国《费加罗报》专访的文章,他表示,中国的劳动力素质和生产力在不断提高,私营部门取得发展,储蓄率可能是世界上最高的,中国具备在未来十年保持7%-8%的增长速度的所有优势。
更具体说,中国设定7.5%的预期目标,实际增长可能高一点,也可能低一点,不是一个绝对目标,“数字不是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增长的质量。”根据朱光耀的说法,在“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仍然要保持在7%-8%之间,这是解决每年劳动力市场新增一千万人就业的必要条件。
另一个是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写给财新网的专栏文章中,盛松成指出,“部分指标短暂回落是经济运行的正常现象”,不影响我国翻一番的战略大局。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GDP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目标“需要2011年至2020年年均实际增长7.2%。由于2011年至2013年分别增长9.3%、7.7%和7.7%,则2014年至2020年GDP仅需年均实际增长6.7%,即可实现翻一番目标。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7.4%,仍处于年初预定的增长目标区间。”
朱光耀和盛松成作为财政部和央行的官员,他们的分析和判断当然要比各种市场人士的分析和预测更重要,而他们各自提出的GDP目标也是相对保守的,可以实现的。
不要盲目相信中国GDP增速会暴跌,但也不要指望GDP增长还能继续停留在高速挡位上,中速是可接受的,也是可行的。我们来看一下相对保守的机构是如何预测中国经济走势的。
据路透社报道,亚洲开发银行新任首席经济学家魏尚进10月2日表示,随着中国为提高内需推动经济实现再平衡,中国未来五年的经济年成长率料至少有7%。
亚开行预测中国今年经济增幅将放缓至7.5%,2015年为7.4%。中国今年的经济目标为7.5%左右,尽管当前各种数据欠佳,但是魏尚进表示,根据他的评估,“中期内中国经济增长率降至7%以下的可能性很低”,他的中期概念是“五年或者更长一些”。
也是在国庆期间的10月6日,世界银行发布《东亚经济半年报》,将中国2014年经济增长预期由之前的7.6%调低至7.4%,但依然强调中国政府的改革措施将使经济走上更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世行调低预测的原因,在于“中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控制地方政府债务、抑制影子银行、应对产能过剩、治理污染等,将导致投资及制造业产出增速下降”。也就是说,世行如此调低预测,也是基于中国政府主动的良性的改革措施。可即便如此,世行同时将中国明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从7.5%下调至7.2%和7.1%,这两个指标依然是在7%以上的。
所以我觉得,不管官方心中的底线是多少,将7%的GDP年增长速度定位为中期也就是未来5年的增长底线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是一个能够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各种改革措施的速度。如果这是一个合理的预测,那么我们也就能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相关政策的变化了。(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