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销售持续遇冷 “走出去”成酒企救命良方
华夏时报记者 张智 贵阳报道
热闹的会场人来人往,买一件送两瓶、买一送一的广告随处可见,每个摊位的免费品酒区几乎都聚满了人。在9日召开的第四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上,促销成了参展商会的法宝之一。
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次日。2013年以来,中国白酒进入深度调整的“寒冬期”。在今年中秋销售遇冷的酒企,正在通过各种方式极力自救。
促销正是其中一种方式,不过,更大的酒企已经把目光放在更远的地方。
“在内销遇冷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通过走出去,扩展更多的国外市场,也让外国人更了解中国的白酒。”北京国际酒类交易所总裁朱力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2015年,“烈性酒中的奥运会”——布鲁塞尔国际烈性酒大赛将在贵阳举办。这是中国首次承办这项高端赛事。届时,中国白酒将和全世界知名酒类同台竞争,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白酒。
不过,“中国白酒的海外销售仍然是面对海外中国人以及华人华侨,并没有成功进入外国人的餐桌。”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莉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由于饮酒的文化差异,中国白酒走出去或仍面临各种问题。
寒冬来袭
中秋节的酒类市场一片萧条。
尽管是“金九银十”的传统旺季,但高端白酒的销售依然清冷。各种促销遍布整场展会。业内人士认为,受政策因素等的影响以及产能过剩调整,现在白酒市场处于一个重塑的过程。
大部分经销商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调整营销策略,降价出售高端酒,并以普通大众、私人企业为市场细分方向,主攻中低端白酒销售。目前,茅台二线品牌产品已经直接降价至500元以下。
高端白酒放低了姿态,中低端白酒也更加亲民,还有不少品牌白酒通过“买一送一”的方式吸引消费者。除此之外,洋河经典、剑南春、郎酒、西凤酒等品牌也对旗下白酒价格进行了调整,直接面向百姓市场,以100——200元/瓶的中低端酒作为主打产品。部分白酒折扣力度远远超过去年中秋和今年春节。
一个展会的销售人员表示,从去年开始,白酒价格一直震荡下滑,有的下降幅度甚至超过了50%。价格缩水直接影响了今年中秋行情。以往白酒中秋加价的“习俗”,今年完全销声匿迹。
“现在就是整个酒行业的寒冬,从来没有这么艰难。好多小型酒厂已经死掉了。”甘肃祁连葡萄酒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鸿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在经历了近十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酒业告别暴利时代,回归理性。原有的依靠三公消费与大规模高端团购渠道的酒业增长模式无法持续。行业环境骤变,酒产业链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酒企艰难,就连甘肃祁连葡萄酒这家中国最有名的冰酒制造企业,也不得不重新开展葡萄酒的代工、贴牌生意。就连茅台,也把目光放到地产等多种经营业务上。
中国酒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琦曾表示,随着国内白酒企业纷纷增加产能,未来几年之内,我国的白酒生产总量将远远超过国内的消费总量,出现了“产能大于产量,产量大于销量”的情况。
自救
寒冬之中,唯有抱团取暖。
8月12日,贵州省副省长王江平亲自带领班子前往广东为当地的“名片产业”——白酒业搭台,希望能促成两省厂商的深度经销合作。两省签约合作的官方数字是74.8亿元,而一个月前同样的官方推介会在北京举行,签下了百亿元大单。
而酒企自己在努力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在尝试调整经营战略。
以前,白酒厂家“高高在上”,大多只在门面进行零售,销售渠道较为单一;如今,不少企业开始将销售渠道“下沉”。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少白酒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开始采取直销的方式,这样一来,也为降低市场价格赢得了“空间”。
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宋书玉表示,整个酒业面临着变革,关键是如何更好地满足消费阶层的需求,缩短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对于白酒生产企业而言,应一手抓产品质量,一手抓销售渠道。在保留传统的进店代理模式的基础上,着力打造自己的自媒体和网络营销;在产品定位上,用价格来换销量非长久之计,以质来换销售才是生存之道;在产品利润上,着重提高每单交易额,提升毛利率,并进一步压低物流成本,才是提升利润的长久手段。
不过,中国酒业并没有把眼光止步于内销。
由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烈性酒大奖赛组委会、贵阳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国际酒类交易所、贵阳市会展经济促进办公室承办的2015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烈性酒大奖赛暨中国(贵阳)国际烈性酒博览会启动仪式举行,并同时举办了新闻发布会、中外名酒高峰论坛、中华名酒文化廊观摩等特色活动,这标志着全球巡回的布鲁塞尔国际烈性酒大奖赛2015赛事正式落户贵阳,并自即日起进入了赛事报名的阶段。
这个被称为“烈性酒中的奥运会”的启动,不仅整合发挥了中国白酒产业资源优势,推动中国酒业经济快速发展,并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白酒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加快中国白酒国际化进程。
“这是中国白酒走出去的一个重要方式。中国白酒尽管久负盛名,但走出去的路程还很遥远,需要这种国际化的赛事让更多的国家熟知。”朱力表示。
与此同时,世界酒业联盟成立大会召开,来自各国的酒商代表在中国完成世界酒业的同盟。
不过,问题也仍然存在。
朱力介绍,尽管中国白酒久负盛名,但在外国消费者中普及度仍然不高。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饮酒习惯截然不同。”王莉表示。
国外有以酒佐餐,一种酒配一种肉的饮食习惯,而中国的白酒显然太过“集大成”,一种酒可以搭配所有种类的食物。此外,高度酒也不适合用以佐餐,容易引发饮酒过量、宿醉等问题。
由于饮酒文化的差异,中国白酒走出去更多的是走向华人华侨的餐桌,并没有得到国外的普遍认同,这也导致白酒出口量很难提上去。
中国白酒在口感和度数方面跟海外市场的接轨还需要努力。其次就是自身要进行酒体改革。回归传统把中医药技术融合进来,或许能解决中国酒的很多复杂问题。用中草药就可以调出很多像西方鸡尾酒一样复合香味的酒,又能把酒的口感提上来,度数降下来。
事实上,茅台在此前已经与国际调酒大师合作,调制出一款以茅台为基酒的鸡尾酒,大受好评。据王莉介绍,目前该配方已经交给茅台公司,不排除以后大力推广的可能。同时,将会更多参与调试不同口味鸡尾酒,让中国的高度酒更贴近国际口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