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物价连续4个月下跌 货币宽松空间打开
华夏时报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CPI再创新低。
国家统计局9月11日发布数据显示,8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0%,环比回落了0.3个百分点,创4个月来新低,连续9个月低于3%;全国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下降1.2%,环比回落0.3个百分点。
这是继今年3月以后,年内第二次出现CPI、PPI同比增速同时回落的现象,市场通缩预期增强。不过,分析师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尽管工业领域出现了连续30个月的价格负增长,但是这种通缩压力并没有蔓延至消费领域。
“未来物价将继续保持低位,全年通胀压力不大,下半年货币政策或继续保持定向宽松基调,重点将是降低社会融资成本,除了结构性措施外,不排除可能会通过降息,来引导利率水平下行。”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称。
肉蛋领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月份CPI同比上涨2.0%,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0%,非食品价格上涨1.5%。而前8个月平均看,食品价格上涨0.7%,非食品价格下降0.1%。
从结构上看,食品价格仍然是物价水平变动的最重要因素。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解读数据称,从环比数据看,8月份食品中蛋、肉禽和鲜菜价格有所上涨,鲜果和水产品价格则有所下降。七大类非食品价格环比二涨一平四降;其中,柴油和汽油价格分别下降2.7%和2.5%,合计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下降约0.02个百分点。
另据国家统计局测算,8月份的翘尾因素约为1.0个百分点,比7月份减少约0.4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1.0个百分点,比7月份增加约0.1个百分点。“由于两者合计净减少约0.3个百分点,因此8月份的CPI同比涨幅比7月份的2.3%回落0.3个百分点。”余秋梅说。
“食品价格上涨受猪肉、鸡蛋供给低位和中秋节影响,非食品价格受油价下调拖累。PPI同比-1.2%,基建投资放缓是降幅扩大的主因。猪肉供给收缩,通胀微观具备上涨基础,但总需求不强,预计整体涨幅可控,定向宽松措施仍会继续。”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撰文表示。
“目前2%左右的涨幅处于合理区间。”吉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付亚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统计数据来看,部分食品价格涨幅较大对CPI的影响比较明显,而鲜果、蛋价等价格涨幅较大主要跟此类产品供求的周期性波动有很大关系,而并非宏观货币政策等方面的问题所致。
据李慧勇分析,PPI下降是由于受到国内产能过剩的影响。由于8月经济增长动能偏弱,导致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有所回落,这将带动8月PPI再次拐头向下,全年预期仍为7.4%。
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表示,考虑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仍在紧缩状态,房地产调整带来居住价格回落仍在继续,预计CPI全年或上涨2.4%,将远低于全年3.5%的调控目标,这给货币政策预留出运作空间。
全面降准?
CPI持续走低,尚属可控,PPI第30个月的负增长,则反映出中国的内需持续疲软。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分析称,尽管经济增长放缓,企业所面临的实际融资利率却在上升,企业的利润率也将受到侵蚀。因此需要更积极地调整货币政策。
“8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同比降幅均略有扩大,主要原因是原油、成品油价格由升转降,煤炭、钢材、水泥等主要工业品价格仍处于下降趋势中。”余秋梅认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对工业品价格形成的压力依然存在,工业品市场供需形势仍不乐观。
当前投资下降、总体需求不足。“伴随着价格跌幅的收窄,部分产能也容易死灰复燃,这又会使得价格下跌压力加大。未来可能继续维持这样的格局,很难看到PPI转为正增长。”李慧勇认为,从宏观政策来看,降低融资成本仍是头等大事。
央视特约财经评论员马光远表示,PPI跌幅加大意味着经济本身仍然处于疲态;2、8月份出口虽然同比增9.4%,但考虑到外围因素,出口增长的可持续性并不强;3、8月份M2增速回落至12.8%,再次印证实体经济疲弱。考虑到美国加息预期越来越近,新兴市场将面临最严峻的冲击波,流动性短缺会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最大问题。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有前瞻性,全面降准的时间窗口已经打开,不要等到真正恐慌的时候。
“从目前的趋势看,稳增长仍会是下半年的政策主线,各地方的微刺激也在加码,尤其是近期中央督查组下去检查政策落实,下半年经济会稳中趋升。”国家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祁京梅称,政策方面预计会延续上半年的定向刺激发力方向。
事实上,尽管风险仍然存在,但多位经济学家表示,完成年内目标不成问题。李慧勇认为,三季度或好于四季度,全年或完成7.4%的目标。官方同样更有信心。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表示,结构改革正在提升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我们没有搞强刺激,没有放松银根,而是强力推动改革,大力调整结构。”他说,尽管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只要经济增速保持在7.5%左右,高一点,低一点,都属于合理区间。”
这反映了增长目标的灵活性,政府关注的重点是经济再平衡和创造就业,而非经济指标的短期波动。“我们要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也就是保持定力,同时继续有所作为,今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是能够完成的。”李克强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