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客户流失公务航空陷颓势 “空中出租车”上哪儿拉客

作者:王潇雨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9-12 23:23:00

摘要:中国的公务航空业在庞大市场潜能的预期之下用了三年时间实现爆炸式增长,但在诸多基础性问题尚未解决,并且“三公消费”受到抑制的大势之下,公务机企业纷纷陷入困境。

客户流失公务航空陷颓势  “空中出租车”上哪儿拉客

  华夏时报记者 王潇雨 北京 天津报道

  中国的公务航空业在庞大市场潜能的预期之下用了三年时间实现爆炸式增长,但在诸多基础性问题尚未解决,并且“三公消费”受到抑制的大势之下,公务机企业纷纷陷入困境。

  “政府机构和大型国企曾经是公务机最重要的客户群体之一,”一位国内公务机公司高管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但自从中央政府出台‘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措施以来,这一市场可以说基本上已经失掉了,这对于公务航空市场而言是一个非常致命的打击。”正因为面临发展的瓶颈,一些公务机企业开始转换运营模式,降低公务航空门槛,寄希望于拓展新的商业空间。

  “打飞的”门槛降低

  “我们的目的是降低公务航空的门槛,让它不仅仅只是有钱人的高端消费品,而是要实实在在满足各类公务出行需求,成为空中出租车。”耀莱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下称“耀莱通航”)一位相关负责人9月5日在天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阐述了打造通勤航空这一新业态的目的。

  该人士介绍说,通勤航空源于通用航空,诞生于美国,主要用来连接偏远地区城镇和社区与大城市之间的出行,通常使用30座以下小型飞机,以定期或不定期航班的方式高频往返于400公里以内的周边客源地机场。

  9月5日,耀莱通航首批所采购的两架意大利产比亚乔P180 AvantiII型公务机飞抵天津机场,这一被称为“空中法拉利”的小型涡桨公务机有八个座位,航程超过3000公里。这种售价约800万美元的机型能够提供1.75米的客舱高度,达到了很多中型公务机的标准。

  根据耀莱航空方面介绍,通勤航空业务将提供每座价位在1500-3000元/小时的飞行服务,运营国内城市间航线,这一价格将与国内航空公司的头等舱或公务舱票价持平。而与传统公务机运营不同之处还在于,通勤航空还将提供散座拼机模式。

  “我们通过与一些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开通当地与一些热门航点之间的航线,对当地的经济有带动作用,同时地方政府还会给予一些航线补贴,”耀莱通航一位高管对本报记者表示,“所以按照这样的运营模式,可以实现更低的价格,但仍然保证运营成本和利润。”

  按照目前的计划,耀莱航空将山东临沂和甘肃银川打造FBO(固定运营基地),由此可见已经与当地政府达成了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当地媒体报道,去年年底耀莱通航与临沂市政府已经签署协议,将在临沂投资兴建飞机改装和维护项目,项目用地位于临沂机场跑道东侧。主要建设飞机售后服务维修及全球售后技术支持中心和大型飞机改装厂。

  耀莱通航拟通过收购、租赁或合作等方式,将河东区正在建设的空港物流项目纳入该公司临沂临空物流产业园区整体规划,打造临沂商城国际化,开通通用航空和航空物流。

  “一些小机场难以吸引到航空公司开通定期航线,但仍然有比较集中的出行需求,而传统的公务航空肯定超出地方消费能力范围,通勤航空正好在两者之间填补市场空白,”一位通航从业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实际的效果有待检验,但对于目前明显供大于求的公务航空业是一种新的思路。”

  公务航空寻求出口

  据悉,政府机构和大型国企曾经是公务机最重要的客户群体之一,但在“三公消费”受到抑制的大势之下,整个公务航空市场的基调都已经发生扭转:从此前奢华、尊贵以及高尚生活方式迅速变调为提高生产力的工具,极力撇掉“奢侈品”的标签。

  交通运输部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王志清在今年早些时候举行的亚洲公务机展上透露,2010年以来,中国公务航空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飞机数量年均增长54.7%,起降架次年均增长65.09%。但在经历了过去三年爆发式的增长后,中国公务航空出现增速放缓的迹象。

  但短短几年间公务机总量从2007年不到40架到如今的接近300架,实际的市场容量以及基础设施、空域开放等运营基础并没有随之得到相应的提升。

  在9月11日召开的第二十七届IAOPA(国际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世界会员大会暨第四届中国低空经济论坛上,国家空管委办公室副局长杜强透露,自《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颁布以来,改革中经常听到两个声音,第一是绝大多数通航企业都不盈利,第二是推进改革的步伐太小、太慢。

  杜强透露,今年10月即将召开全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工作会议将系统梳理改革情况,进一步理清管理思路,推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规范和规定,推进低空空域改革。

  目前全国能够使用的通用机场只有380个,但公务机运营仍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的机场,这对于本身就承载过重的机场而言显然进一步加重了压力。

  而难以获得起飞时刻也是目前公务机制造商们进一步扩大销路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果一架昂贵的公务机买来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飞行,其价值显然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

  王志清此前在接受包括本报记者在内的采访时曾表示,起降时刻紧张,基础设施条件较为落后,行业自身建设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是导致公务航空发展遇到瓶颈的原因,并且因为主要机场的时刻资源过于饱和,即便空域开放也不能解决制约公务机运营的所有问题。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