兑付危机下信托业阵痛求生
摘要:当8月11日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了最新的2014年二季度数据后,“趋缓”这个在上半年频繁用来概括信托业的词汇再一次被提及。
本报记者 陶盈舟 北京报道
当头顶天花板的信托业还正疲于应对一波又一波的“兑付难题”时,危机已经四伏。
“就好像大家都在说信托业现在规模体量很大,就算出现问题,也不会是系统性的,但其实,危机来的时候,谁知道呢?”在金融街林立的高楼中,一家中型信托公司的项目经理李勤(化名)不无担忧地说。
当8月11日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了最新的2014年二季度数据后,“趋缓”这个在上半年频繁用来概括信托业的词汇再一次被提及。
因为根据这份数据,截至2014年二季度末,我国信托资产总规模为12.48万亿元,较一季度环比增长6.40%,但较上月下降了0.24万亿元,首次出现月度负增长,而同时,人均利润也由去年二季度的155.66万元降至今年的146.96万元。
而就在该数据出台前一周,除了坊间传言刚刚发放的2014版《信托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类监管指引》之外,险资、证监会近期也都有从严政策。
一周吹出三份监管新风
“现在我们考虑的并不是终结所谓的暴利时代,而是还能不能保住现有局面的问题。”李勤告诉记者。
因为面对一波又一波的兑付危机,去哪里募资成了信托公司现在最大的难题,“以前都是客户找你买产品,产品不够卖”,李勤说,“现在上门拜访客户,人家还要考虑考虑。”
显然信托业躺着赚钱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按照最新的二季度数据,尽管总体规模依然呈现增长态势,但放缓或是呈现下滑的势头已经非常明显。
根据信托业协会的数据,在二季度的5月份信托资产规模达到12.72万亿元顶点后,从6月起,数据开始掉头下滑。
李勤坦言,在自身增速放缓的情况下,监管频出也成了悬在信托业头上的一把利刃。
8月7日,有消息称,2014版《信托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类监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已经在近日下发到各大信托公司手中。
据悉,这份新“指引”是继2010年以来,银监会对于信托公司分级监管办法的首次调整,将信托公司通过考核打分的方式,细分为六级,并且规定了未来不同的业务范围,以期强化信托业风控意识,解决“大规模小收入”的状态。未来信托公司将至少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最好的,可以做所有业务以及创新业务;第二类是发展类,可以做市场上的成熟业务;第三类是成长类,可以做基础类业务。
不过,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多家信托公司的相关人士表示,这份“指引”目前还只是听说,并未实际看到相关的文字,因此并不方便过多评价,但一家信托公司中层工作人员王雷(化名)表示,随着信托业近年来爆发式的增长,打分机制和分类监管无疑可以更好地为信托公司的发展做出调整,“将市场进一步细分,并引导优秀的公司做大做强也是形势所趋。”
而除了该“指引”外,保监会也传出已于近日对保险机构所投信托计划进行排查,计划对有风险隐患的信托产品增设一道风险评级的内部防火墙;证监会则是下发了《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应设立独立子公司来运作非标业务,而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已经被叫停的信托非标资金池的压力。
对此,用益信托分析师帅国让告诉记者,近期密集传出的监管要求,主要是基于信托业风险的担忧,“信托业在经历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风险也在不断地累积,监管层为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出台一系列的监管措施,也是为了让信托业放慢脚步,来消化庞大的资产规模,否则并不利于信托业的长久发展。”
暴利终结倒逼阵痛求生
无论是险资排查风险还是信托公司重新考核分级监管,短暂的阵痛过后,实际上都是为了谋求信托业更为长远的发展。
“因为如果还按照以前的规定来监管,那么日趋膨胀的通道业务虽然看起来很美,但一旦爆发必然会引发连锁反应。”王雷表示,“到时候想兜都兜不了。”
8月11日,“华宸未来-湖南信托志高集团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公告就曝出,在华宸未来资产和湖南信托之间出现了第三个通道方——安徽国元信托,这就意味着同一款资管计划有多达三家金融机构担任通道,一旦项目在追究兑付责任时,很可能出现三个通道方最后都逃避责任,而投资者承担损失的情况。
而帅国让则认为,二季度数据的规模增速下滑,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在下半年会进一步加剧,“比如,行业间的分化更加激烈,甚至会出现部分信托公司资产重组;当然对项目的审核会更加严格,包括前期的尽职调查,后期的项目跟踪管理,及时的信息披露等,这也利好信托业的未来发展。”
他分析说,从年初的“107号文”加强影子银行业务若干问题的通知,到4月份的“99号文”及细则,关于信托公司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都是在强调防范化解信托公司风险,也因此,目前信托业出现增速的下滑也在情理之中。
而人均利润也开始出现明显的下降,从去年二季度的155.66万元下降至146.96万元,李勤对此指出,由于是人均数据,因此一些表现优异的大型信托公司相对把一部分表现不佳的信托公司数据抬高了,“实际情况是,很多公司的数据还没这个好看。”也因此,从2013年起,信托公司间的跳槽就呈现出愈加频发的态势,“可能接下来随着洗牌的加剧,跳槽的人会更多。”
这也意味着,如果不谋求转型或拓展业务,那么在首轮的行业洗牌中,一些缺乏竞争力的小型信托公司很可能就会告别市场。
但一位中建投信托研究员认为,信托业目前并未迎来最坏的时刻,数据也没有看上去的那样悲观。
他指出,2014年上半年,新成立的集合资金信托规模为6802亿元,同比增速为14.32%,而新成立的信托总规模同比则下降了10%,这就是说,上半年新成立信托规模同比出现下降,主要是受新成立的单一资金信托较少影响。而从清算的角度看,以信托期限一般为两年左右计算,单一资金信托在2012年三季度至2013年一季度曾出现较为集中的增长,6月份以来该部分单一资金信托将集中到期,因此,“新增的单一资金信托规模不抵清算规模,是6月份首次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
对于下半年信托业的发展,该研究员表示,“受到2012年下半年以来单一资金信托的逐步到期清算,以及“127号文”、“140号文”等文件影响,新增单一信托规模乏力,预计存量信托规模或将持续一段时间的小幅下降”,但这也会使得集合信托规模占比将持续上升,进一步优化信托业务结构,从而让信托公司告别对业务规模的单纯追求,进入更加注重业务内涵的发展阶段,对行业长远发展是好事。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