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万隆一颗心落实了

作者:金晓岩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8-06 22:40:00

摘要:4月份IPO首战失利后卷土重来的猪肉生产商万洲国际,此次终于顺利“闯关”。

万隆一颗心落实了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金晓岩 北京报道

  4月份IPO首战失利后卷土重来的猪肉生产商万洲国际,此次终于顺利“闯关”:8月5日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挂牌,首日挂牌股价上涨超过7%,业内分析,上涨因素除了市场推动外,也与近期国内股市逐步上扬有关。不过万洲国际的交易额和换手率不算特别高,因此万洲国际的市场预期还需要更多的利好支撑。此外,其开盘价仅比招股价涨10%,也说明市场对其行情的审美疲劳。

  虽然,较此前失败的招股来说,万洲国际本次上市的募资金额缩水六成,但对于陪伴万洲国际坎坷上市一路走来的“掌舵人”万洲国际董事长万隆来说,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能够沉下来,全心思考万洲国际下一步该怎么走。

  “屠夫”的野心

  在公开场合,一直爱岗敬业的万隆喜欢将自己形容为“只是卖猪肉的”,因为掌管着中国最大的生猪加工企业,万隆因此也被媒体戏称为“中国屠夫长”。而此屠夫非彼屠夫,其并不是想象的那样“朴实”,而是藏着一颗国际化的野心。

  “开盘涨势良好,未来的收购机遇下一步会考虑的,公司今后会全球扩展。”万隆在挂牌仪式上表示。

  根据8月5日公布的全球发售分配结果显示,本次万洲国际全球发售25.67亿股,总募资159亿港元,每股定价约6.2港元。扣除发行费用等因素,净募资金152.79亿港元,正如此前所披露,该部分募资金额将用于偿还三年期银团定期贷款。

  虽然,以上募得资金依然难补当时为了收购美国猪肉商史密斯菲尔德,万洲国际曾欠下的40亿美元的巨额外债窟窿,但是却阻挡不了万隆对万洲国际下一步海外扩张的蠢蠢欲动。

  对此,万隆表示,“公司目前未有进一步收购计划,但国内发展方向以建设为主,境外以扩张为主。将会以品牌整合、控制食品安全及吸纳人才来达致全球协同效应,希望本次上市能加速业务全球化。”

  事实上,双汇国际改名“万洲国际”的由来早已为公司的国际化埋下伏笔,从去年斥巨资收购史密斯菲尔德之后,万洲国际就没有停下其“出海”的野心,包括紧随其后又联合墨西哥Alfa集团名下的Sigma Alimentos食品公司,对西班牙康博菲尔食品完成了要约收购等。

  早在去年3月,万隆还公开表示,他要力图让双汇成为重要的跨国公司——全球前三大肉类公司之一。为此,他曾提出“三个转变”的战略:一是产品由高中低档向中高档转变;二是由过去速度效益型向安全规模型转变;三是把双汇集团做成国际化大公司,努力使双汇早日进入国际肉类行业前列。

  而当下万洲国际面临的则是上市之后的下一步该怎么走,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马文峰认为,单从和国内普通肉相比,通过并购引进的进口猪肉价格没有优势,因此将进口猪肉定位高端为上策。同时,把中国肉销往美国也是可行的,这样可以进行全球的资源调配。即使加上物流成本、关税成本,中国猪肉的价格在海外也是有优势的。

  高额奖励引猜测

  万洲国际上市一路走来,除了业界关注的高昂的收购资金和承担的巨额负债之外,恐怕最吸引眼球的还有去年10月,对外所称因成功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对包括万隆在内两位高层在内的近6亿美元的股权奖励。

  在去年完成收购后,不仅万隆获得5.731亿股普通股的股票奖励。负责投资、并购与融资事务的执行董事杨挚君,同时获得2.456亿股。两名高层获得总计8.187亿股股票,相当于万洲国际扩大后股本的5.6%。现年仅40岁的杨挚君,是收购史密斯菲尔德的主要操盘人之一。

  这不禁让外界猜测是否是现年已74岁高龄的万隆意在引退的提前布局。“万总将双汇从一个资不抵债的肉联厂发展成为现今在港上市企业,功不可没。获得该份股权奖励也是应该的。而且股权激励计划也是经过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的,不排除日后还有类似行为发生。”万洲国际相关负责人说。

  在过去50年里,万洲国际前身双汇所经历的几乎代表了中国企业成长史。上世纪50年代,由当地政府投资兴建;80年代,退伍的万隆接过这间小厂任厂长;90年代,开始培养品牌,特有的火腿肠产品在中国城镇化带来的市场中,找到了巨大空间,得以迅速壮大;90年代末完成上市,国有股份开始逐步退出;2006年,在高盛和鼎晖加入的情况下,通过一系列迂回前行的方式,万隆和管理层最终变成企业当家人。

  “他现在身体很好,人也很专一执著,当时退伍后被分配到赔钱的肉联厂,但他还是愿意顶起这个重任,从接管肉联厂之后,就立志一辈子都搞食品业务,从没想过投资业外业务。”

  同样熟悉万隆,作为同行兼老乡的河南省肉类协会会长刘承信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也同样认为万隆不会退。

  而从资本市场来看,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认为,万隆作为万洲国际的业务当家人,年初的第一次IPO过程中,基本属于决策边缘人,大股东希望以带有特别奖励性质的巨额股份授予,换取管理团队对虚高的IPO发行予以支持和配合。但首次IPO如预期般碰壁后,以万隆为首的管理层不可回避地承担起再次IPO的关键工作,毕竟若IPO不成,则管理团队偿还收购融资债务的压力最大。因此,权衡之后,大股东也最后妥协。

  “对高管的巨额股份奖励,其实就是上市公司新增股份,如果上市公司盈利不变,那么新增巨额股票等于稀释原有股东的每股盈利,上次的激励对市场而言是巨大利空。因此,除非万洲国际拿出令人信服的业绩,否则类似的股权激励计划不会推出,但不排除小规模在市场认可范围内的股权激励计划。”沈萌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