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益,大改变”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马广志 天津报道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的刘旻瑄,虽然只是个大三学生,但她谈起公益事业时的成熟和自信,却显得与其年龄有点不相称。7月19日,在天津举行的康师傅创新挑战赛的入围决赛中,刘旻瑄带来的“儿童安全进校园”项目从来自海峡两岸的40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进军十强。
“儿童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每年数以万计的孩子因为安全问题死亡。该项目设计的儿童安全课程活泼生动、形式新颖,易于让孩子们接受,确实能够预防被拐和被性侵等不幸事件的发生。”公益学者、赛事评委姚晓迅对记者说。
康师傅创新挑战赛于2010年启动。通过网络平台的选拔,鼓励两岸三地的青年人大胆创新,发挥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小公益”的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
创新性和可操作性强
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公关部协理陈功儒告诉记者,此次大赛以“小公益,大改变”为主旨,规模横跨海峡两岸22座城市的33所高校,与6000多名学子分享公益热忱,在提交的1679份公益提案中,内容涉及环保、教育、弱势群体关爱、文化保护等领域。
记者注意到,在入围决赛的40强选手提案中,弱势群体利益保护依旧是今年项目设计的一个重点,提案内容涉及广泛,涵盖了残疾人就业、老年慢性病患者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诸多方面,项目不仅现实意义较强,也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来自兰州大学的提案“夕阳拾梦——关爱农村空巢老人公益行动”,就将目光投向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数量日益庞大的农村空巢老人群体,希望能帮助他们完成梦想,并用影像记录下圆梦的过程。
近些年日益严重和紧迫的环境保护问题也是选手们关注的热点领域。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绿色文明社团的“蒲公英的种子”提案,以“水”为主题,集环境教育、社会调研、环境保护宣传、探源活动等内容于一体,其目标人群覆盖了当地学生、村民、学校、政府和志愿者群体。该项目今年已经进行到第四期,具有地域性强、覆盖人群广和内容丰富等特点,对于加强广东农村当地的环保理念有着现实的意义。
除了近几年一直比较热门的环保和弱势群体保护等问题,越来越多的选手开始意识到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在40强选手的提案中,来自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的选手提案涉及到文化保护的内容。中央财经大学选手的提案“守艺——老北京民间珍稀手工艺传承计划”将目光投向了濒临失传的老北京传统工艺及手工艺人艰难的生存状况,希望以线上推广及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守护老北京民间手工艺等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今年的参赛项目比往年强多了,大多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能够结合实际需求,突出特色,由点及面地逐步复制和推广,很好地诠释了‘小公益、大改变’的活动主题。”赛事评委、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满意地说。
成就大学生公益梦想
作为以公益为主轴的系列年度赛事,今年是康师傅创新挑战赛举办的第五年。大赛以年轻人为主体,通过对他们公益项目的评比、优化和引导,持续为青年人提供实践公益、留学世界名校的机会。
“正如今年的主题——‘小公益,大改变’所号召的,大赛要求参赛选手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细微的公益需求,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能力特长,设计出各种灵思涌动的公益创新项目。”陈功儒希望大学生们能够借助自己的项目和点滴努力为他人和社会带来更好的改变,成就自己的公益梦想,让世界更加美好。“现在来看,一届更比一届好,在项目公益性、行动力以及领导力等方面都有极大的进步。”徐永光说。
值得关注的是,在今年入围最终40强的提案中,就有10个来自宝岛台湾。这10个提案设计新颖,可操作性强。“台湾选手历年来都是康师傅创新挑战赛的主力军之一,他们充满激情、热心公益、敢于行动。”陈功儒说。
在论辩现场,记者就发现,来自“RISE Elite”团队的提案“急救包天使”将目光投向伤员急救问题,希望通过团队设计的C字形止血带和急救包,改善人们对于止血带相关知识的认识,及散播急救观念。黄孟淳的提案则是“用智慧与科技圆满爱——友善台北好捷运APP”,关注社会民生问题,以人为本,希望团队全新设计的一款手机终端APP,能提升台北捷运的用户体验,给残疾人出行带来便利,共建美好城市家园。
记者发现,此次入围40强的选手大部分是在校大学生和“90后”,作为公益新生代的年轻选手越来越关注社会和民生问题,从提案中也能看出他们所具备的国际化视野和思路。
“一个小小的公益举措和创意,也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改变,给更多的人带来幸福和快乐。”刘旻瑄告诉记者,这是所有报名参加康师傅创新挑战赛的选手们都坚信的。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