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正文

拥抱产业变轻的时代

作者:王冰凝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7-18 22:50:00

摘要:在经历了房地产疯狂发展,经济脱实向虚、企业盈利增长面临困境、整体经济形势下行的风波之后,中国经济从调整的阵痛中不断释放出积极信号。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2007年3月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让中国上一轮经济上行周期于2007年结束,但是,中国安全地度过了危机,并成功保持了经济增长,成为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主要力量,打破了完全以发达经济体为主导的全球化旧格局。

  2014年,世界经济仍然处在下行的总趋势中,美国的恶劣天气、乌克兰的危机、一些中等收入经济体的政治纷争、结构改革的进展缓慢和产能限制等多重因素叠加,令本轮经济下行周期结束的明显信号扑朔迷离,但是中国经济在进入经济转型期后,开始实现再平衡,实体经济复苏,混合所有制掀起民间资产波澜带来国民共进、政策、互联网及科技进步正推动产业变革,并在未来的全球发展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实体经济回升

  在经历了房地产疯狂发展,经济脱实向虚、企业盈利增长面临困境、整体经济形势下行的风波之后,中国经济从调整的阵痛中不断释放出积极信号。

  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幅从5月份的8.8%升至9.2%;6月份工业增加值较5月份的季调后环比折年增幅为11.4%。1-6月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为17.3%;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幅为17.5%。

  高盛高华证券认为,6月份实体经济增速反弹,二季度GDP数据也好于市场预期。二季度GDP季调后环比折年增速从一季度的5.4%回升至6.9%。若环比增速保持在6月份水平,那么尽管基数较高但三季度GDP同比增幅也会基本保持不变。政策放松和外需走强可能是增长走强的原因。

  而在实体经济受伤最重的温州,2014年,经历了担保链和资金链风险、经济脱实向虚困境之后的温州实体经济也开始回暖。

  温州银监分局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全市中长期贷款余额1690.36亿元,比年初增加206.32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加38.38亿元,同比增幅达26.70%,中长期贷款比重为23.02%,创历年新高。

  业内专家认为,温州当地经济盲目追求短期效益的投机性资金需求得到抑制,而实体经济等中长期投资需求出现良好势头。

  而在政策面,推动实体经济复苏的利好政策也不断出台。

  7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指出,要在落实定向调控措施上持续发力。加快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三农”有关政策落实,在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尽快见到实效。

  七年改革图谱

  而目前中国产业经济虽然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但是频繁的改革也不断释放制度红利。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帷幕以来,通过改革释放的制度红利,就在不断地推动着经济转型。包括安全(国防安全、信息安全)、能源(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教育、国企、电力、盐业、财税、金融等领域均受益于改革,其中安全、能源改革更是投资的核心。

  随着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重,我国开始踏上强“芯”之路,产品成熟和政府可控市场国产化进度更快。在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大趋势下,核电和新能源汽车将是重点推动的领域。

  而虽然传统实体经济仍刚刚喘过气来,以互联网巨头为代表的产业资本则不断在一级市场频频出击, 屡屡刷新业绩增幅。

  除了阿里巴巴和京东等电商巨头之外,传统产业经济领域也纷纷涉足互联网金融。其中中国最大的商业地产运营商万达集团更是豪掷50亿元,拟将电商打造成万达五大业务板块之一。

  而随着产业经济的复苏,科技创新也在开启下一次工业革命。随着美股生物技术泡沫的形成,生物技术或成为A 股下一座金矿,其中“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拥有机器人单体和关键零部件技术的企业更可能胜出。3D 打印行业进入快车道,大型跨国企业介入将带动更多资源涌入形成良性互动。

  政策改革、科技创新及商业模式转变增长方式等利好叠加,正推动着新一轮的产业变革。

  国民共进新体系

  而随着新一轮产业变革在即,中国政府也在进一步深化开放政策,以盘活数额巨大的社会资本,同时实现效益和公平的同步。

  中国产业经济一直处于国进民退、国退民进的纷争中,这也使得中国经济社会在改革开放后虽然保持了持续迅猛发展,但也同步积累了许多深层次矛盾:发展动力减弱、贫富相差悬殊、腐败现象严重、体制改革滞后、民众仇富心理、富人移民倾向、就业包袱加重等等,许多矛盾正剧烈地显现。

  因此,中国必须进一步深化开放政策,对外资和民间资本放开能源、交通、金融等领域的准入,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推动土地、资本等要素市场改革,淡化政府干预经济色彩,筑牢中国在全球的“市场经济地位”,以最大程度地开展国际贸易,促进效率提升和经济增长,实现更高水平的公平。

  “混合所有制解决了社会资本进入国有企业部分特定业务的途径问题,使市场更加公平公开;也解决了国进民退、国退民进的长期纷争,国有和民营交叉持股、互相融合,实现了国民共进和国民共赢的融合体系,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合力和正能量。可以说,混合所有制确实能治愈很多国企的痼疾,用好了可一通百通。但是,混合所有制并非一混就好,或者一混就灵,因为让不同的资本混合在一起,如何混合,还是大有学问的。”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