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开心,我就开心”
6日下午1时,新京报社门前,来自中古友谊小学的小学生中野嘉浩和其他十几位小朋友,坐上了开往通州去的大巴,略显紧张又不失兴奋——他们要去宏远启智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当一天小志愿者——对于这些孩子而言,做志愿者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全新体验。
当天,新京报联合如新(中国)日用保健品有限公司共同发起“如新童行创微笑——当一天小志愿者”公益活动。如新公司的10名志愿者“大朋友”也全程参与了此次活动。
据介绍,“做一天小志愿者活动”是个持续性的系列活动,旨在让小志愿者们与那些患有自闭症、脑瘫或者精神残疾的特殊儿童进行互动,同时号召社会更多人来关注这个群体的身心健康。
孩子不知“志愿者”真意
座位上,中野嘉浩不时伸长脖子,好奇地望着陆续走上大巴的小朋友还有家长。问他什么是“志愿者”,他说“就是做好事呗”。
相同的问题,记者随机询问了三四个孩子,回答都一样。在这些孩子看来,因从未参加过志愿活动,他们认为“志愿者”就是做好事的人。
同样陌生的还有孩子的家长们,他们都知道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帮助。但具体到什么是志愿者,又如何做好志愿服务,家长们却都表示“说不清楚”。
在活动开始前,北京惠泽人公益发展中心志愿者培训总监叶颖为大家进行了短暂的培训。叶颖说,志愿者有自愿性、非报酬性和公益利他性三个属性,而志愿服务则多出两个属性:组织性、付出劳动和时间。“今天我们的活动就是一次典型的志愿活动。”
叶颖还指导大家如何与特殊儿童相处,“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及举止,不要歧视他们,更重要的是因为沟通困难,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
“现在的孩子很娇惯,也比较自我,关心别人相对少一些,我觉得应该多参加这样的活动。”小志愿者华嘉年的妈妈说道。
如新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是如新集团成立30周年,公司始终视为儿童创造更多的微笑为己任。“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特殊儿童,这一群体的教育和健康,期待通过这样的活动号召社会更多人来关注特殊儿童群体。”
上天为什么不眷顾他们呢
下午2时许,小志愿者们来到了位于北京通州区郊外的宏远启智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一进学校,便看到一条功德榜长廊,墙上用红色的大字标记着前来资助过这群孩子的好心人、基金会、志愿者、公益组织等所捐助的时间、捐款事项。
“过一段时间,就会有一批像你们这样有爱心的人和志愿者来看望这些孩子。对此我们都会纪录在此,感谢大家的爱心。”康复中心发起人李长友告诉记者,宏远启智住着106名特殊的孩子,他们身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自闭症、脑瘫、唐氏综合征等,有的甚至不能自理,需要格外的关心和照顾。
起初,在小志愿者眼里,这些孩子的表现是“可怕”的,“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抓、挠,有的还翻我们的包包……太恐怖了!” 河北廊坊14岁的初中生马子博在活动结束后的作文中写道。
但是,这并没有吓倒小志愿者们,年龄稍大一点的几个小志愿者开始主动地和他们交流,拥抱,合影。在乐器房里,有“歌神”美誉的精神障碍者黄皓为大家演唱了一曲梅艳芳的《女人花》,投入的表情和浑厚的嗓音赢得了小志愿者们的阵阵掌声。
黄皓说,他来自单亲家庭,妈妈怀孕时,因为父母吵架父亲一脚踹到了妈妈的肚子上,而导致他现在身体畸形,而且患有间歇性癫痫。偶然的一次,他听到了梅艳芳的歌曲,并因此爱上了音乐。但令他难过的是,因为身体残疾在原来的学校里总是被人嘲笑和歧视。
“为什么你不去普通的学校读书?我觉得你可以的。”马子博鼓励黄皓。歌声,缓解了陌生的气氛,喜欢弹吉他的马子博还抱来了自己的吉他,给黄皓私下里表演了一段。黄皓露出了得遇知音的笑容。
“他们本应是和我们一样快乐幸福的一群孩子,可上天为什么不眷顾他们呢?但是当我看见黄皓笑了的时候,我真的很开心。”马子博说。
教室里,曾有过志愿服务经验的华嘉年小朋友自然地握住一名智障儿童的右手,一笔一画地教。身旁的智障儿童会突然发脾气将纸扯开,但华嘉年没害怕,依旧陪伴在他身边。“虽然他不曾跟我讲一句话,但他就是我的朋友。他需要我的陪伴,我也真心和他做朋友。”华嘉年告诉记者。
“对于小志愿者来说,体验很重要,这是他们第一次与特殊儿童互动,他们今天能有这样的体会和感悟,真的很不错。”叶颖老师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