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信托建“排雷”机制

作者:陶盈舟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7-12 01:33:00

摘要:欲破不破,对于信托业来说,这样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兑付危机正在从年初上演至今。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陶盈舟 北京报道

    欲破不破,对于信托业来说,这样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兑付危机正在从年初上演至今。
    7月9日,中诚信托再度被爆出“诚至金开2号”将延期兑付的消息。而就在今年年初,该公司“诚至金开1号”的30亿元兑付危机一度被认为有望成为业内首只打破刚性兑付的产品。
    而实际上,中诚信托爆出的两起矿产兑付危机如果说只是“偶然现象”,那么一直与楼市紧密捆绑在一起的地产信托面对近日来频吹的“楼市降价风”,则是迎来了更为严峻的日子。
    来自用益信托的数据显示,受到楼市降价消息的影响,二季度信托新产品发行锐减至407亿元,达到两年来的新低,与此对应的是,2015年,地产信托需要偿付的资金高达2035亿元人民币,这几乎是今年到期金额1090亿元的两倍,显然,新募资的日益艰难与到期金额的不断高攀不仅让“买新还旧”成为过去时,也让地产信托的“雷区”不断蔓延。
“雷区蔓延”的地产信托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规模巨大的信托业未来终将打破刚性兑付似乎成了在投资者脑海里挥之不去的阴影。
    根据7月8日由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首份《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2013-2014)》(下简称“报告”),截至2013年底,全行业共有5家信托公司的23笔风险项目已被问责。与此同时,据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先后出现违约、逾期和延期的信托产品目前已达16只,涉及金额近百亿元。
    其中,仅6月份被爆出的兑付危机就波及了中铁信托、长城信托、湖南信托、西藏信托、山东信托以及渤海信托等多家公司,而这其中涉及房地产业的占了半数。
    另一份来自用益信托工作室的统计数据则显示,从融资总量来看,集合信托6月全月募集的资金仅为626.43亿元,与去年的972.69亿元相比大幅下降了逾三成,其中房地产和工商企业类信托募集资金分别为160.17亿元和72.05亿元,降幅接近六成。
    用益信托的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导致信托成立规模下滑有多方面的原因,一个是目前融资需求的下降,流动性出现衰退性的宽松,另一个则是受到监管层对影子银行、非标业务的从严规范,影响了投资者对信托的信心。但实际上,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对于信托未来可能出现违约的预期或许才是造成目前市场局面的原因。
促风险机制建立
    事实上,相较于今年以来屡次提及的地产信托兑付潮,即将到来的2015年高达2035亿元的到期地产信托才真正令业界担心,因为这一数字几乎是今年到期金额1090亿元的两倍。
    在用益信托网上,记者发现,有关信托产品的转让消息正在呈现出增长趋势,在60多条转让信息中,地产信托项目占据大半,且项目分布时间从2010年至2014年。对此,位于北京金融街一家信托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你看到的信托转让信息远远比实际的要少得多。”
    在他看来,信托产品转让增多的影响因素除了投资者自身的因素,也与市场的影响密不可分。“比如买了两年期的信托产品后,突然出现了个别信托产品难以兑付的消息,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那么就很有可能出现通过产品转让来转嫁风险的情况”,只不过,一向“高大上”的信托在转让时,并非易事,主要是因为涉及的金额很大,且存在很多复杂的因素,所以实际成交的并不多。
    中国信托业协会专职副会长王丽娟就指出,信托业兑付风险压力加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实体经济风险向信托传递,部分前些年大规模扩张的行业面临深度调整,个别产业风险显著上升,影响信托项目兑付;二是部分交易对手财务困难,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压力大,资金周转困难,可能难以按时偿还信托贷款;三是部分金融机构履职尽责不到位,未能发现交易对手涉及民间借贷、未及时发现交易对手违规担保或项目实际控制人挪用信托资金等问题。” 
    但总体来说,行业风险可控,但风险防控压力增大,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行业计提的信托赔偿准备金已达90.60亿元,但伴随信托业的快速发展,这一风险抵御能力远远不够。
    对此,银监会非银部准入处处长邵敏在信托业协会的发布会上证实,目前防范风险已形成长效机制。而在今年4月份银监会下发的99号文中,也提到了正在进行防范风险的长效机制建设,包括信托产品的登记、分类监管、净资本约束等都在稳步推进。
迫在眉睫的转型压力
    实际上,虽然信托业风险频发,但为何依旧对投资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远超其他理财的收益率。
    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龙就指出,“2013年信托受益人实现的年化综合实际收益率为7.04%,在已清算的信托项目中,信托公司实现的年化信托报酬率为0.7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陈道富就坦言,目前阶段下,信托可能产生兑付风险产品的比重达0.55%,相比2012年的0.27%,压力增大了一倍,信托公司转型迫在眉睫。
    而王丽娟也表示,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从融资方的融资需求切换到投资方的投资需求,更多地立足于委托端客户的理财需求开发、设计相适应的信托产品。
    然而,说易行难。从2013年起,不少信托公司就已经积极投入到探索转型的过程中,包括家族信托、土地流转信托也均是信托业转型尝试的方式之一,但在实际操作中,转型中存在的问题依然超出了想象。
    王晓龙就告诉记者,要转型,一是要不断提高风险识别、判断和处置能力,继续投入到以传统投向为主的市场竞争中,维护信托行业的资管市场地位和客户信任度;二是通过对组织架构、决策体系、资产获取、配置和管理团队的重组,投入到主动管理市场的综合竞争中。
    但事实上,这种转型的难度要比想象的大,“因为信托公司更多以融资业务见长,对于投资业务,多数公司还没有摸着门道。”同时,信托公司创新业务面临的外在牵制也过多,需要监管层牵头,组织行业力量与其他政府部门开展沟通,信托行业基础设施也亟待完善。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