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投资以色列的最好时机
专访以色列驻华大使安泰毅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徐 翼 北京报道
今年是中国和以色列建交17周年。17年来,中以关系一直保持密切与合作,两国关系的长足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了17年所能达到的历史性高度。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总体欠佳的局面下,保持着各自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的中以两国,体现出了更多的共同优势。如何将这种优势化为两国在共同面对全球经济危机挑战中的胜势?为此,以色列驻华大使安泰毅(Amos Nadai)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华夏时报》:您对中以建交17年来的两国关系如何评价?
安泰毅:以色列建国之父本·古里安早在1935年就预见到,中国将是未来一个伟大的国家。以色列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东国家之一,中国也是比较早承认以色列的大国之一。世界上没有哪两个国家可以在建交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就推动如此大的双边关系发展。
我们的现任总统佩雷斯年轻时曾经和本·古里安一同工作,他从开国之父那里继承了很多对华友好的传统。目前的总理奥尔默特也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祖父母都埋葬在哈尔滨。我们两国的领导人都认同发展中以关系对双方很重要。
我2007年夏天被任命为驻华大使,当时和我一起被任命为驻外大使的有30多人,但我是唯一一位同时受到总统和总理邀请得到接见的驻外大使。两位领导人嘱咐我要好好工作,希望听到推动友好关系发展的消息。
《华夏时报》:我知道您对不久前中国两会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读得非常仔细,说说您的看法。
安泰毅:今年的报告比往年的长度有所增加,内容涵盖了中国社会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令人吃惊,但目前中国面临的挑战也比以往几十年都要严峻得多、复杂得多。但我相信中国会有一个很好的2009年,因为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个详细而周全的解决计划。
《华夏时报》: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以色列经济层面的影响不是很大,为什么?
安泰毅:这场危机的影响是两个层面的,一个是金融层面,一个是市场的经济层面。以色列的情况和中国有点相似,有受到影响和没受到影响两个方面。受到影响的方面主要在出口,外部需求的减少影响到了我们的出口。由于没有大的国内市场消费,所以在国内经济方面影响不太明显。这次,我们的银行没有受到太大冲击,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我们的金融体系已经经受过一次危机考验,当时政府实施干预解救银行于危难之中,所以一直以来以色列对银行实行良好、稳定、规范的监管。
《华夏时报》:目前以色列与中国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哪些领域?
安泰毅:在农业灌溉水处理技术方面,我们把以色列的先进技术介绍给中国农民,仅水处理一项就可以节约60%的水资源。
同时,合作建设奶牛示范农场。牛奶是强壮一个民族的重要食品。以色列奶牛的产奶量全世界最高。现在我们和中国合作建设了一个奶牛示范农场,奶牛的产奶量从原来的一年4000升达到了如今的一年10700升。
另一个合作的领域是种子技术。质量决定产量,同时还可以保护环境。目前以色列在山东潍坊设有一家种子合资公司。
农业技术是以色列的最主要技术,因此也成为我们与中国合作的主要方面。同时我们还在通信、医疗等方面有合作。我们两国都希望在2010年贸易额达到100亿美元。
《华夏时报》:中国企业如果要到以色列投资或寻求合作,您会给予什么建议?
安泰毅:第一,现在对中国投资者来说是到以色列投资的最好时机,因为世界经济正处于困难时期,大家坐下来进行谈判将变得更加容易;第二,中国政府领导人一直强调要加大改革力度,加强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以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活力。第三,我个人认为再没有一个地方比以色列更有投资优势了,以色列的很多技术非常具有竞争力,如IT、医疗、农业等,它们对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这些领域的合作我相信都能够达到双赢的结果。
世界各大公司在以色列都有研发中心。以色列的劳动优势不是体现在生产方面,而是高质量的工程师。中国的企业可以到以色列开设研发中心,或者到以色列寻找战略合作方。
《华夏时报》:去年,以色列成为中国公民的旅游目的地。如果让您推介以色列,您会怎么说?
安泰毅:早在五六年前中以对签署旅游目的地协议进行讨论时,当时的中国外长李肇星先生就说,以色列应该开始着手建旅游饭店了,因为中国人马上就要到以色列来旅游了。
旅游协议签署后,中国赴以旅游团在不断增加,我相信旅游会成为连接中以友谊的最直接方式,我希望未来到以色列旅游的中国人达到每年1万人次。
《华夏时报》: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色列展馆的名字就叫“创新让生活更美好”,您认为以色列展馆最大的看点是什么?
安泰毅:我们要展示以色列独特的一面,展示的东西包含古老的、现代的、创新精神的;因素包含文化、宗教、科技等等。展会之后以色列展馆将被永久保留,所以我们也将中国文化、中东特点、犹太特色等都结合到展馆的创意中。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