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1亿人
程凯
有时候新媒体上的东西传来传去总是会走样,所以当在微信上看到这样的消息,说李克强总理强调“下限GDP不破7.5,上限CPI不超3.5”,我的第一反应是一愣,然后就是怀疑。这种说法给出了一个明确的GDP底线,这和总理之前提出来的“7.5%左右”的概念不符。
真的是下限不破7.5吗?找到最具权威的中央人民政府网站一看,信息来源其实是李克强总理6月18日在伦敦金融城市长官邸面向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和国际战略研究所两大智库发表的题为《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的演讲。
政府网站中有演讲的全文,同时也配发了一张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社多媒体产品中心制造的一张新闻图片,图片中提取了总理研究的一些要点,同样也是明确点出了“对经济运行实行区间调控,定向调控:下限GDP不破7.5,上限CPI不超3.5”的说法。
不过,如果耐心地去读总理的演讲全文,就会发现,这种概要和总结其实不准确,总理演讲中涉及到经济上下限的原文如此:
“今年以来,中国发展虽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我们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采取强刺激措施,而是进一步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实行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相结合,加强预调微调,确保经济增长不突破保就业的下限,CPI不突破防通胀的上限,使经济运行始终处于合理区间。我们有信心实现今年7.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而且也将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看到没有,说的是不破保就业的下限,不破防通胀的上限,下限并没有说就一定是7.5,而且总理还是再次强调了要实现“7.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左右还是左右,要保住就业的下限,就是要实现7.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
由此来看,媒体直接解读为“下限GDP不破7.5”不准确。为什么我要对这种说法如此较真,那是因为“下限不破7.5”和“7.5%左右的增长”在宏观经济上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而也会导致完全不同的政策取向。
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代表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政府对经济增长放缓的容忍度。
按照总理所说的“不采取强刺激措施”和“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那么7.5%左右的增长目标是和其相匹配的。如果按照“下限GDP不破7.5”,那么全年的GDP增长就必须在7.5%之上了,按照现在上半年的经济形势来看,要想完全实现这个目标,不来点强刺激措施恐怕还真有点悬,尤其在房地产市场出现拐点迹象、房地产相关投资出现拖累GDP增速的情况之下。
要想进一步证实两种说法哪一种更加准确,我们再看李克强总理结束对英国访问之后对希腊的访问。根据新华社“新国际”微博报道,6月19日在与希腊总理萨马拉斯共见记者时李克强表示:“中国政府正通过微调预调、区间调控、定向调控,保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我们有信心、有条件努力达成全年GDP7.5%左右增幅,新增1000万人以上就业,CPI上限不越过3.5%左右等主要经济目标,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我想到底是“下限不破7.5”还是“7.5%左右的增长”应该算是比较清楚的,其实两者的差别有多大也不好说,完全要看市场对它们有着什么样的不同的解读。我自己倒是觉得,“微调预调、区间调控、定向调控,保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这个表述已经非常好了。到底结果是7.5%之上还是7.5%之下,那倒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
其实GDP的目标到底是多少不是目标,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对于李克强总理在英国对智库的演讲,我们更加应该看重的是3个1亿人的问题。哪3个1亿人?
“到2020年,我们要解决其中1亿人在城镇落户问题,主要是在东部地区。还要引导约1亿农民,自愿在中西部就地城镇化。此外,中国还有1亿人居住在城镇的棚户区,需要加快改造。解决上述现存的3个1亿人问题,是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当务之急。”
这3个1亿人,要房子住,要工作做,要更好的社会福利。所以,中国的现代化还是要把城镇化和工业化进一步完成,只不过现在的提法是新型城镇化和新兴工业化。而这3个1亿人的问题,加上以后更多人要进城的问题,正是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需求所在,满足这种需求,就是GDP的增长。城镇化和工业化都没有完成,还有农民要进城,还有棚户区要改造,怎么就不能保证一个中高速的GDP增长呢?
一切保证人民合理需求的供给都是增长的源泉,都是合情合理的增长。说到这里必须提到的一句话是,在房地产市场出现不稳定局面的时候,在保证货币政策不继续放水的前提下,如何可以对楼市维稳进而对经济增长全局做出维稳的动作呢?
我倒觉得现在各个地方政府欲做还羞藏着掖着的放松限购可以放行,尤其是对刚需所对应的二套房需求,大多都是改善型住房需求或者是学区房的需求,这些都是老百姓的合情合理的购房需求,如果继续限购或者限贷,这些都是对需求的抑制。既然房地产拐点将现,这些原来拿来抑制房价的措施,能放就放了吧。反正之前限购限贷也没有把房价限住。(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