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刺激也是刺激
程凯
初看到张化桥的专栏文章吓了我一跳,说“中国必须加息,而不是减息”。张多少有点情绪化了,说是“炒股的人们和评论员们不断地给政府施加压力:降准吧!再来四万亿吧!减息吧!增加信贷吧!过去二十多年,中国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张化桥非常厌恶这种情形,相反他认为,人民银行必须加息,才能真正减息。因为只有央行加息,才能真正降低中小企业的负担。他的分析是:“大量的国企和大民企常年在资金池里浸泡着。低利率鼓励他们投资更多低效率的项目,浪费资金,加剧全社会的资金短缺。所以中小企业就只好付出高息。换句话说,中小企业的高利息负担是国企和大民企的低利率所导致的。”
我不能认同张化桥要求加息的做法,如果是以前不断地维持低利率导致经济无效生长泡沫横飞浪费严重的话,现在在经济真的下行的时候如果在货币政策上釜底抽薪,结果可能更糟。客观地讲,为此付出最大代价的不是既得利益者,反而是普通的劳动者。因为劳动者惟一的经济来源就是工资收入,而一个下滑的经济提供不了这么多的工作。
所以,该刺激的时候还是得刺激,只不过是微刺激罢了,当然了,微刺激也是一种刺激。而且,微刺激的效果很快就显现出来了。
根据央行6月2日公布的数据,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是8708亿元,高于路透的一项调查中值7500亿元;5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3.4%,也高于路透的一项调查中值13.1%。初步统计,2014年5月中国社会融资规模为1.40万亿元,比上月少1454亿元,比去年同期多2174亿元。
微刺激和信贷投放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我们看到不同媒体的理解也不尽一样。《第一财经日报》的说法是“5月金融数据好过预期,微刺激渐显成效”,意思是说微刺激带来了金融数据的好转;而《上海证券报》的解读是“信贷投放响应微刺激”,说的是信贷投给微刺激添砖加瓦。不论是一个怎么样的现场次序,5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的出乎意料的确给微刺激一个强有力的注脚。至少,微刺激有效。
该刺激的时候就得刺激。鉴于今年央行已经两次定向降准,惹得经济学家吴敬琏说,如果定向降准频繁使用,那基本和全面降准差不多,此时已经不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而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了。全面降准就全面降准吧,其实,就有人说定向降准只是一个幌子,搞不好几个月内就真的要全面降准了。
张化桥也不喜欢宽松的货币政策,相反和很多人一样,认为刺激的另一个办法是减税,“降低企业负担,大力裁减公务员的数量,削减他们的权利,减少他们对企业的骚扰。”
不过,减税和财政支出不一样,带来的效果不一定那么快、那么明显。如果想不搞大的货币刺激,又能够稳住经济,加快财政支出是惟一的选项,而加大财政支出其实就有一个副作用,那就是信贷自然要求增长。这就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需要配合的意思。为什么货币政策要放松一点?就是这个道理。
就像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说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加大了定向宽松力度。财政部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的要求,有利于提高财政支出对总需求的有效拉动,定向降准可以引导银行在短期增加对定向领域的信贷投放。
“四万亿”是肯定再没有的了,但是,就算是一个微刺激,财政支出和货币投放上的配合其实也是一样的,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对于加快财政支出稳增长,大家肯定还记得5月底财政部要求各地加快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的通知。而实际从效果上来看加快财政支出的进度还不错。根据财政部的数据,5月份全国财政支出1.27万亿,同比增长24.6%;而1-4月的时候财政累计支出为3.98万亿,同比只增长了9.6%。
也正是因为财政支出的打底,货币政策的配合,才能使得经济体中投资的波动降低到最小程度,尤其是可以部分抵消房地产投资减缓的效果。
也正因为如此,国家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司长黄民才敢在6月12日的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经济增长有一定下行压力,但是从公布的数据来看在预期之内,其中投资增长和投资对经济的贡献也在预期范围之内。”
有一种感觉,就是中央政府对定向调控,对微刺激的把握现在还算得心应手,虽然也算困难重重,但是一切都还在掌握之中。所以,我们会看到在6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之后,新华社发出了这样的电讯:“国务院定向调控一日三靶点。”
这是很自信的说法,到底是哪三个靶点?一个是部署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打造长江经济带;一个是《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讨论通过,确定12项重点工程;还有一个是自来水、小型水力发电等特定一般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合为3%。
长江经济带是总理今年4月份时提出来的概念,还没有真正铺开,对“促进形成统一开发市场体系,让长江这条巨龙带动流域经济和人民生活齐步腾飞”,总理满怀期待。长江经济带,能带来多少的刺激呢?(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