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到底出不出手?
程凯
“学会正确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成为善于驾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行家里手。”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6日下午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行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给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
既然有了要求,大家就得思考,到底怎么样才算用好了两只手?“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怎么样才算做到各负其责,相得益彰呢?
怎么用好“看不见的手”?其实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已经说明白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最要紧的工作就是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我的理解,所谓市场配置资源,两点最关键:一个点是准入,也就是说市场的主体决定自己要进入什么市场,办什么样的企业,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企业自己决定稀缺资源应该投入到什么地方;另一个点是价格,所有生产资料、产品以及服务的价格,应该由市场中的供求关系来决定,而不是说政府把价格管死了,指导你该什么价格买什么价格卖。
这两点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在市场经济搞了30多年后,市场在这两点上还不是起决定性因素的力量,我们经常会遇到垄断行业让民间资本走开,也经常会发现扭曲的价格便宜了一个人而伤害了另一个人。最简单的例子,往大了说,银行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往小了说,最近我们还在听说开发商如果房价降得太多在政府那里网签就通不过。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个目标当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中央政府下决心干这件事,其实是断了某些部门的“财路”,配置资源的权力让给市场,政府手中的权力自然就小了。不过干这件事起码有三个疗效,第一是政府清廉了,第二是扭曲造成的分配不公得以改进了,第三其实是最重要的,释放市场经济的力量,让经济得以持续增长,而增长方式是以创新和改进效率为特点,再不是过去野蛮粗放的路子。
其实,关于怎么用好“看不见的手”用不着说太多,道理大家都明白,关键是政府能不能下决心放权。而用好“看得见的手”就不是那么一目了然了,“看得见的手”该怎么用?用在哪里?这些都是问题。不是我们想当然就能给出一个答案的,尤其是在我们把更多时间花在思考如何让政府放权给市场的时候,政府还有什么责任需要承担而不是简单甩手扔给市场?不得不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对5月26日这个中共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感触最深的还不是如何理解用好“看不见的手”,反而是敦促自己去发现所谓用好“看得见的手”到底所指在哪些方面。如何定义用好“看得见的手”,不仅事关“看得见的手”,更是用好“看不见的手”的前提。
所以我们必须更加关注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促进共同富裕。”
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促进共同富裕,这几个任务正是“看得见的手”必须要做的事情,做好了,才能说是用好了“看得见的手”。其中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这三点又是明确可操作的事情。如何用好“看得见的手”,我们先拿宏观调控举个例子。
就在各方都在替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担心的时候,也就在各个外资银行的经济学家们一个接一个出来呼吁央行应该降低存准率的时候,财政部5月28日在其网站上挂出了一则5月21日下发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地方政府加快下达年初预算,细化落实未分配到部门和下级财政的预算,加快资金支付进度。
从《通知》的表述来看,财政部给出了对中国经济当前局面的基本判断:“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局平稳,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但同时也应看到,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仍然错综复杂,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一些困难不容低估。”
针对各地区各部门今年预算执行中还存在的部分支出进度较慢、预算资金大量结转等问题,财政部才下发了这一《通知》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
基本原则三条,一、加强支出预算管理,二、加快资金支付进度,三、做好支出预算执行分析评价。细节包括:“本级代编预算要尽量在6月30日前分配下达。超过9月30日仍未落实到部门和单位且无正当理由的,除据实结算项目外,全部收回总预算。”“敦促各地区、各部门要在依法合规、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基建工程及其支出进度,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尤其财政部还提出了健全考核机制,加大问责力度,执行不力者就得“约谈”。
很清楚,财政部在宏观调控这一个政府任务上伸出了“看得见的手”。央行其实也是一只看得见的手,只不过在大家都期待的独立性中貌似市场化罢了。
宏观调控,央行才是最有力的手,央行到底出手不出手呢?(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