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江苏淡马锡画虎难成

作者:赵士勇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5-30 23:43:00

摘要:江苏省政府常务会议已于近期原则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审议稿)》。

江苏淡马锡画虎难成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赵士勇 南京报道
    公布时间一再延后的江苏国资改革方案终于有了重大进展。
    《华夏时报》记者采访获悉,江苏省政府常务会议已于近期原则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审议稿)》。据了解,审议稿将分为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四个方面,但该方案仍要经省委常委会讨论后才能公布。
    “这个结构与其他省市已公布的方案差不多,有些内容结合了江苏的情况,但也只是个大原则。”一位看过审议稿的省政府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
    作为第一个试水“淡马锡模式”的省份,在其他各省新一轮国资改革的喧嚣声中,却一直悄无声息,方案出台时间也是一再延后。上述人士告诉记者,“国资改革进入深水区,其中股权、人事改革阻力最大,上面必须要表态,否则都不敢动。”

多而不强的尴尬
    2013年,江苏省GDP以5.92万亿元继续稳居国内第二大省级经济体,而江苏国资体量也蔚为壮观。
    根据江苏省国资委数据,截至2013年末,江苏省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达3.2万亿元,同比增长20%;全年完成营业收入7153亿元,实现利润583亿元,上缴税费42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8%、9%、3.1%。
    在经历了前三轮改革后,江苏省国资不仅规模快速增长,而且经营效率也大幅提升,但仍然存在整体证券化率偏低、上市公司行业分布分散、产值结构和市值结构不匹配的弱点。
    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江苏省市级国资委控股的上市公司共有45家(南京银行除外),总市值达到3424亿元。而广东、浙江、山东、上海四个省市国资控股的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61家、32家、44家、72家,总市值分别达到5697亿元、2814亿元、4212亿元、9954亿元,江苏仅高于浙江。
    从单个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规模看,江苏百亿级上市公司仅有7家,广东14家,上海达到22家,而国资上市公司数量远少于江苏的浙江则有8家,即便是中部邻居安徽省的百亿级上市公司也达到7家。这意味着江苏国资系上市公司陷入多而不强的尴尬。
    而根据华泰证券的统计数据,按照2012年底的GDP与上市公司总市值推算,江苏省证券化率仅为20.8%,远低于北京的614%,上海的124%,低于全国平均51.5%的水平,也低于GDP相当的广东省的53.2%和浙江省的31.9%。
    “以全部工业企业的样本来看,江苏国有工业企业较江苏民企没有表现出明显优势,而且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曾对江苏国企改革做过深度调研的华泰证券首席分析师徐彪表示,“但是从全国平均水平看,国企销售净利率持续高于整体水平,较民企体现出较高的经营效率。”
    江苏省国资委一位人士对此也不讳言:“江苏国资主要在商业领域,经营和管理方式都欠灵活。”
    记者梳理发现,45家国资控股上市公司中,数量最多的为进出口贸易行业,这些公司长期挣扎在微利或亏损之间,其市值均没有超过50亿元,而最能提升规模效益的金融类企业仅有华泰证券和东吴证券两家。

国资改革屡“难产”
    “江苏国资改革历史很悠久了,改到现在,很多敏感问题如果没有指导就已经很难推进。”江苏汇鸿集团一位高管人士表示。
    事实上,在华东地区,上海的国资改革方案在去年12月份出台,浙江省去年11月也确定了下一步深化全省国资国企改革的总体思路,而直到目前,江苏省政府和国资委高层都没有公开表态国资改革的大致方向和进展。
    “表面上没声音,但省政府和国资委一直在做调研,有的已经提前试点,听说本来是要在马年春节前发布的,后来推迟到3月份,现在又推迟了。”江苏一位省属国企负责人称,“应该不会‘流产’,只是比较‘难产’。”
    不过,有人士猜测,江苏国资改革方案一再推迟,可能与省国资一把手的更换有关。
    去年12月27日,江苏省政府公布,原泰州市市长徐郭平调任江苏省国资委主任、党组书记,同时兼任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而其前任书记和主任则分别由周建强和赵永贤担任,按照惯例,国资委党组书记均由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兼任。
    而徐郭平甫一上任,便立刻展开了密集调研,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基本将省属国资集团走了一遍,其中国企改革自然成为调研重点。
    “省里是鼓励企业自下而上,先行先试,但是涉及人事、股权等方面还是比较敏感。”上述汇鸿集团高管表示。
    其实,汇鸿集团有希望成为省属国资改革的突破口。徐郭平今年1月在汇鸿集团调研时就曾明确表示,(汇鸿集团)要建立股权多元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体制,通过多元化股权吸引战略合作者,员工持股也要突出留住人才。同时要求汇鸿集团率先探索,先行先试。
    5月20日,汇鸿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汇鸿股份宣布因重大事项停牌,知情人士称其停牌原因即是筹划集团资产重组,有望实现省属国资的破冰。
桎梏难解  
    “前几轮国企改革中,江苏省率先做过不少有益的尝试,国有企业在规模、行业布局和经营效率上都有很大改善。”徐彪认为,“但由于前三轮改革总体上看来着重是‘管人、管事、管资产’的思路,很难真正做到政企分开,作为第一个试水‘淡马锡模式’的省份,并未打造出一流的国有资本投资平台,很多省属国企内部监督制衡机制流于形式,没能取得预期中的效果,因此,下一步改革预计将进一步把改革重心向‘管资本’方面转移。”
    然而对于“管资本”的理解,一位国资系统人士表示,这实际上还是要对管理层与股东层的利益进行重新分配。
    “这两年江苏大力推进政企分离,政府官员不能兼任国企管理人员,部分国企子公司取消行政级别,发展职业经理人,虽然有效果,但阻力也很大。”上述国资系统人士坦陈,子公司、孙公司比较好摆平,省市直属集团就难办了。
    就在去年12月,江苏省委省政府接连对苏豪集团、海企集团、徐矿集团的省直属集团的董事长、总经理、副总裁、副总经理进行调整和任命,而这些新任高管大多有政府官员背景。
    上述人士直言:“董事会只是个行政命令的中介,国企的董事任命与解聘均直接源于上级行政命令而无需股东大会的民主选举,公司治理结构形同虚设,董事会也无权更换高管,因为董事都是拿工资的,谁有闲心去监督高管呢。”
    可喜的是,采用股权激励而非行政管理,成为国资委上下对高管考核的共识,但是这一步要想迈出却是最难的。
    “当现有激励之下获得的显性报酬不如约束之外获取的隐性收入时,经营者就会最大限度地获取隐性收益。”上述国资人士表示,“但是困难的是在体制内都怕露富,不是不愿意实施,是怕利益分配不均,反而引发更多的矛盾。”
    而本报记者向多家国有上市公司高管询问股权激励的情况时,他们无不摇头叹息,“这个太敏感,谁敢主动提啊,我们也希望国资委能放开,让大家公平受益。”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