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广东户籍政策调整前夜

作者:佚名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5-30 23:43:00

摘要:在有着2000多万外来人口的广东,无数的黎女士们在热盼着成为“新广东人”。

广东户籍政策调整前夜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蓝姝 见习记者 周龙凤 广州报道
    近日一则“广东将全面调整城市户口迁移政策”的消息,让在佛山工作了近7年的上班族黎女士很是兴奋。“你看,消息说除广州、深圳外,在珠三角其他城市有合法稳定职业满5年并有合法固定住所,参加社会保险达到3年的异地务工人员,可以迁入当地常住户口。按照这个条件我就可以入户了,然后儿子就能‘投靠’我入户,在我身边上学了。”
    在有着2000多万外来人口的广东,无数的黎女士们在热盼着成为“新广东人”。
    实际上,广东早在多年前就迈开了户籍改革的步伐。然而,受制于城市以教育资源为代表的公共资源承载力不足的现实考验,“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持续多年。而此次“放宽入户条件”的户籍改革之路,对于外来人口庞大的广东来说可能依然需要时间。

热盼“全面放开” 
    儿子6岁了,明年9月就该上小学了,因为户籍问题可能无法入读公办学校(享受免费义务教育),这让在佛山工作了近7年的上班族黎女士苦恼不已。而近期的一则消息让她看到了转机。
    让黎女士兴奋的消息源自广东户政主管部门官员的一次会议发言。在5月23日召开的“广东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题座谈会上,广东省公安厅副厅长郑东透露,未来广东将从六大方面来调整城市户口迁移政策:一是进一步放宽直系亲属投靠条件;二是全面放宽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入户;三是全面放宽中小城市(城镇)落户政策;四是加快放开大中城市落户政策;五是逐步调整珠三角大中城市入户政策;六是严格控制广州、深圳两个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消息一经媒体报道,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引起热议,许多外来务工人员纷纷为广东“点赞”,有专家学者更直言该政策将打破户籍壁垒。
    为了解更多关于户籍改革新政的消息,《华夏时报》记者日前致电广东省公安厅宣传处科长曾祥龙,曾回复称 “我们还不知道这个事情,很多媒体都问过,目前我们没有材料可以提供。”随后,面对记者提出的“该政策是否属实,未来会不会实施”的疑惑,曾表示:“我无法确认,该消息没有正式发布,我们也没有收到业务部门的信息。”
    “可能是因为该消息是非正式渠道出来的,还没有正式的文件出台,所以公安厅的人还不愿意松口。”户口网创始人、广州积分入户专家余梁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对广东省公安厅口径不一的暧昧态度道出了自己的理解。然而无风不起浪,他也认为,“广东省肯定已经在统筹规划这个户籍改革新政,不久应该就有正式文件出台。”
    余梁直言非常看好广东新一轮的户籍改革政策,他表示广东若全面调整城市户口迁移政策,将大大地优化人才结构,对广东经济发展有非常好的助推作用。

漫漫改革路
    事实上,早在2009年,广东出台的《广东省流动人员服务管理条例》,其中就规定“流动人口住满5年可享常住户口同等待遇、住满7年可申请常住户口”这一入户条件,对比此次传出的户籍改革新政中提及的“有合法稳定职业满3年、有合法固定住所、参加社会保险达到一定年限”的入户要求,若不考虑年限,单从资格限制上来说,其实之前的要求更为宽松。
    回溯到更早以前,1998年公布的《广东省流动人口管理条例》中也曾出现过类似的内容。这两个条例的出台尽管时隔11年,但其中关于入户申请的内容却遭遇了同样的命运——因受困于历史和传统文化,以及城市承载能力,都难以得到落实。
    这种“入户改革”的困境,直至2010年广东全省正式推行“积分入户制”才有破冰的迹象。
    据余梁透露,经过近4年的发展,广东的“积分入户制”已进入了稳定期,全省呈现两种发展情况:一是广州、深圳两大城市较保守,准入门槛较高,已进入消化人才的阶段;二是佛山、东莞、珠海等二线城市则放宽准入条件,以吸引更多人才。
    “广州通过‘积分入户’的外来人口,三年下来应该有9000多人,而深圳通过积分入户结合其他人才引进方式,每年入户就有将近10万人。”余梁表示。另有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3月,120多万的外来人初步通过积分、高技能人才的方式成为了“新广东人”。
    但120多万的入户量,在早已突破2000万的广东流动人口总量面前,无疑是九牛一毛。而这相去甚远的数量差,也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外来人口总量位居全国榜首的广东省,其“入户改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承载力之忧
    为什么要入户?“因为子女读书”、“来这个城市工作了大半辈子,想留在这养老”、“为了享受入户带来的更多福利,如社保、医疗、养老等”等等。近日,有知名网站也贴出一则面向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标题为“广东户籍改革提上议程,你最希望能享受到的改变是什么”,近半数受访者选择了“教育”。
    无论是入户原因的回答,还是选择的内容,都从侧面反映出,户籍承载的是城市居民享受的公共福利,而户籍改革的背后就是公共福利的均等化。
    因此,以“入户改革”为重心的广东户籍改革目前所遭遇的困境,实际上就是公共福利均等化的发展瓶颈。但由于城市承载力超负荷的担忧,所以“入户改革”的进程被各种限制的关卡拖慢了。
    除了入户申请有“工作年限”、“缴纳社保年限”、“居住年限”、“积分入户分值”等五花八门的要求外,“千辛万苦入了户后,可能还是会遭遇各种区别待遇。”两年前通过“积分入户”成为新东莞人的肖女士有些气愤地告诉记者,入户除了对子女入读公校有所帮助外,其他诸如社保、医疗等基础福利等没有明显的提升。
    “咱们有时候在入户问题上卡得太死,实际上没有必要。”早在2009年,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的刘玉浦曾如是坦言。
    针对入户限制的问题,余梁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其实人员流动性是比较自由的,并不会过多地因为一个(放宽入户)政策就限制了流动。所谓的城市承载力的担忧,意义不大。尤其是广东的一些中小城市,人口压力并不算大。”对此,他建议政府不要过多地进行人为限制,而应该更多地考虑公共福利均等化的问题,发挥城市基本公共福利的最大承载量和利用率,为外来人员提供更多的尊重和便利。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