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财讯正文

办一间博物馆

作者:黄嫀淓

来源:华夏理财

发布时间:2014-05-23 19:39:00

摘要:民办博物馆,开馆难养馆更难,但阎焰还是踏踏实实地坚持着。他的理想,是“为深圳这座新兴城市留下一所世界级的博物馆”。

办一间博物馆


  “如果不在博物馆,就是在去博物馆的路上。”这是阎焰目前生活的写照。在以他笔名“望野”命名的博物馆里,他的职位是馆长、库房保管员、学术研究人、展览策划人、安全主管、保洁监工以及解说员。“不是我不想放权,是没有条件按照公办馆标准全员配置。”民办博物馆,开馆难养馆更难,但阎焰还是踏踏实实地坚持着。他的理想,是“为深圳这座新兴城市留下一所世界级的博物馆”。

收藏家遇上新城市

  阎焰说,他的理想,是“为深圳这座新兴城市留下一所世界级的博物馆”。在民办博物馆领域,如果有人有资格说这样的“豪言壮语”, 阎焰应是其中之一。

  阎焰,深圳望野博物馆创办人、馆长,笔名望野。阎焰的父亲是被誉为集书画家、出版家、艺术评论家于一身的著名国艺大师阎正。四十出头的阎焰,是著名的收藏家、文物研究学者。阎焰已出版各类文物研究图书及著作30 多种,在国际古陶瓷和文物研究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对宋金红绿彩瓷长达20 年的研究和收藏,堪为“世界红绿彩瓷第一人”。 2009 年,阎焰被评为“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

  深圳,这个南方移民城市,一度被认为是经济的绿洲,文化的沙漠。一位资深的收藏家,一位享有盛名的文物研究学者,为什么把私人博物馆落址深圳呢?

  阎焰说,他与深圳的缘分,从13 年前开始。其时,他在深圳创办文物网站。后来,他在深圳完成了最重要的学术研究著作《天边的彩虹——10-13 世纪中国釉上多色彩绘研究》。阎焰说,他在当时得到了许多深圳朋友和领导的支持,他感谢这座城市和这座城市的人,对他的知遇之恩。

“捡”来的博物馆

  阎焰的望野博物馆设在远离闹市的龙华新区,外观简单朴素,正门蓝色牌匾上写着“深圳望野博物馆”,这是著名考古学家宿白的亲书。

  今天看来,阎焰的收藏故事颇有几分传奇色彩。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几十年眼见文物从垃圾收购站里的破烂到今天价比黄金的土鸡变凤凰的过程,”其核心就是“捡破烂”。

  三十多年前,人们对文物的热情并不像今天那样高涨,很多珍贵的文物都被当作垃圾、破烂扔到回收站,有的被陈列到废品回收公司橱窗,被定价为几分几毛几元。

  还不到10 岁的阎焰在父亲的熏陶下,开始对文物产生兴趣,用5角钱买下了第一个收藏品,从此与收藏结缘。至今刚刚过四十岁的他,已成为有三十余年收藏经历的“老收藏家”。在阎焰的文物收藏和研究生涯中,对宋金红绿彩瓷的研究堪称“代表作”。

  红绿彩瓷是什么? 有人比喻说,它是元青花的“爸爸”,清珐琅的“爷爷”,是一种流行于宋金时期的彩绘陶瓷。

  上世纪90 年代,十八九岁的小伙子阎焰偶然从朋友处看到一件彩色陶制的马头,反复查阅了文献资料后,他最终才确认这叫“红绿彩”,但国内对它的认知度不高,文献介绍也少得可怜。朋友告诉他,这个马头是在单位门前施工的水渠捡到的,由此,阎焰猜测,“红绿彩”的发现与城市拆迁存在某种联系。于是,他开始留心各个工地,并最终在北方中小城市改造的中心区大规模地发现这种红绿彩。那时候,阎焰不知疲倦地奔波于各大小工地上“寻宝”,常常被工地的工人认为是“捡垃圾的”。

  现在,望野博物馆内收藏的红绿彩多达220 件,约占全世界收藏量的80%。

  对红绿彩的研究和收藏只是阎焰“捡”博物馆的一个缩影。其他许多藏品,也是他以低价买回来的。如他在上世纪80 年代后期,就曾以 600 元买下自己收藏的第一个绣墩,要知道这可是一件明代青花精品。

  时光荏苒。一眨眼,当年一件件“捡”来的文物,现在都成为博物馆中令人惊叹的文化珍品。难怪阎焰说,三十余年的收藏生涯 “闭眼回望,恍如梦境”。

守护精神家园

  随着价值被世人认可,收藏品市场价格一路飙升。当初捡回来的“破烂”,变成了人人眼中的宝贝。对于收藏家来说,拒绝经济利益不啻于一场身心修炼。

  在阎焰看来,每一件藏品都不能用价格来计算,而是数十年的心血结晶,他“珍爱无比”。事实上,过去三十余年,阎焰收藏文物上万件,其中不乏国宝级珍品,仅在博物馆刚刚申请进国家文物鉴定定级的200 件馆藏中,就有37 件初步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即“国宝”。

  阎焰说,他开办博物馆的目的,“就是把几十年的收藏更好地展现给世人,让今人看看古人的聪慧与伟大。”

  不过,阎焰也会遇烦恼。

  近几年,民办博物馆在全国遍地开花。一些企业、民间收藏家都开始办起了博物馆。表面上看,办博物馆似乎为创办人赚足名气,然而实际上,民办博物馆不仅不能盈利,而且还要不断投入资金。一旦开馆,每天面对的便是柴米油盐、灯油火蜡,每一项开支都是钱,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望野博物馆是幸运的。由于各项指标均达到政府的标准,博物馆申请到了年度门票补贴,一些临时展览也得到了政府支持,因而解决了部分经费问题。对此,阎焰心存感激。

  尽管如此,望野博物馆还是没有条件按照公办馆标准全员配置。自2012 年开馆以来,阎焰把自己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博物馆的日常管理、学术研究和展览策划上。除馆长外,他还身兼保洁监工、解说员等工作,事无巨细,都要留心。

  然而,阎焰还是乐此不疲。在与记者通话中,阎焰说,“你可以随时来,博物馆都是开放的。”言下之意,他一直都在博物馆,而博物馆一直在那里。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