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多地争建“首都副中心”可以休矣

作者:范为 陆川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5-17 00:56:00

摘要:近期,“河北保定将成为首都副中心”的传闻使得关于首都部分机关、产业转移的谈论在坊间沸沸扬扬,多地都加入到争抢首都产业转移蛋糕的行列中。
范为 陆川

    近期,“河北保定将成为首都副中心”的传闻使得关于首都部分机关、产业转移的谈论在坊间沸沸扬扬,多地都加入到争抢首都产业转移蛋糕的行列中。从笔者近期了解到的信息看,天津、廊坊、承德、石家庄、唐山、秦皇岛、沧州等地都在提出要为北京“分忧解难”,力争承接北京转移的资源。尽管中央高层通过了“京津冀一体化”方案,但笔者认为“京津冀一体化”更多是针对产业分布以及多地的环境治理及协同发展,而多地争建“首都副中心”乃是一场闹剧。
    首先,北京多年来一直在将部分产业特别是工业企业往周边市县转移,比如首钢十年前已经迁到曹妃甸,部分工业企业的研发中心已转至天津滨海新区。目前,北京服务业占比已达80%,这部分产业是随着人口积聚过程而产生的,只要人口不转移,它就无法转移。换句话说,北京能够转移的产业最多不过20%,而如此多的城市都想要承接转移的产业,到时候能够分到的资源其实是有限的。因此,基本可以断定,北京能转移的产业已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蛋糕”,当前各地不应一哄而起,过分夸大外溢产业的体量。
    其次,我们从经济产业、人口集中度的发展变迁来看,大都市化的进程乃是一个自主的积聚过程。在北京多年往外部迁移产业的同时,我们看到的却是北京的人口仍在持续积聚,城市规模仍在不断扩张。人口的集中趋势其实不是政府所能引导的,它乃是一个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综合资源不断优化所带来的螺旋式上升,是一种“集聚经济效益”,即不断地从外部吸收资金和人才,并不断输出创新产品和分裂新的企业,使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就业机会不断增多,“强者恒强”。笔者在多个场合都听闻很多人讲“北京空气也不好,吃的也不好,交通也不好,但大家还是愿意待在北京,不愿意回成都、杭州、苏州、青岛等生活舒适的城市”。原因何在?乃是北京如“黑洞”一般,不断地吸收全国的优秀人才、资源、资金进来,这样更多的资源只会继续往北京集中。
    第三,很多城市争着成为中国的“政治副中心”、“副首都”,这种想法笔者更是觉得不值一驳。古往今来,迁都绝非小事,首都的确定乃是多种因素决定的结果,岂会因雾霾等因素就迁都,上世纪60年代的英国也未曾因伦敦的雾霾而迁都。更何况,在北京的通州区已经有中央行政办公预留地(东区)约3平方公里,在石景山区有中央行政办公预留地(西区)约4平方公里,所以笔者个人认为“政治副中心”之说其实无从谈起。
(范为,宏源证券固定收益总部首席分析师;陆川,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