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残疾人共圆中国梦

作者:马广志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5-14 22:26:00

摘要: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也是每个残疾人的梦。5月18日是第二十四次全国助残日,今年“全国助残日”的主题是:关心帮助残疾人,实现美好中国梦。

牵手残疾人共圆中国梦

  “长大了,我也要当一名志愿者!”当听说过几天可以到九寨沟去旅游时,成都市龙潭小学14岁的肢残学生赖静雯高兴地说。这是四川省肢残人协会以及在蓉的爱心志愿者共同发起的“300残疾人游九寨”项目,赖静雯是受益者之一。

  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也是每个残疾人的梦。5月18日是第二十四次全国助残日,今年“全国助残日”的主题是:关心帮助残疾人,实现美好中国梦。

  对待残疾人的态度以及残疾人的生活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尺。目前,我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500多万,涉及家庭人口近3亿。关心残疾人,帮助残疾人,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他们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关爱他们要像关爱我们自己一样。

  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30周年的贺信中满怀深情地说: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深切关爱。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和社会的关爱下,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2013年,通过实施一批重点康复工程,使746.8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

  残疾人受教育权得到了更好保障,进一步提高了残疾人素质和平等参与社会的能力。全国有7538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1388名残疾人进入特殊教育学院学习。

  残疾人就业取得新进展。城镇新就业残疾人36.9万,其中,集中就业残疾人10.7万,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8.7万,公益性岗位就业1.5万,个体就业及其它形式灵活就业14.6万,辅助性就业1.3万。

  截止到2013年底,全国已经有16个省份建立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已经超过50%,惠及了300万困难残疾人,有5个省建立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惠及了43万残疾人。

  残疾人扶贫开发成效显著,贫困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2013年,238.7万贫困残疾人得到扶持,其中120.6万人通过扶贫开发实际脱贫;接受实用技术培训的残疾人达到85.6万人次。

  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更加丰富活跃,残疾人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并更加全面地参与到社会生活当中。

  包括《残疾人保障法》、无障碍建设法规、标准在内的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维权工作全面开展。

  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国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各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2094个,各级残疾人康复设施542个,各级残疾人托养服务设施353个,总投资达171.9亿元。全国33个省级残联、277个地市级残联和1307个县级残联开通网站,并首次将网站无障碍纳入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范围,对117家部委和省政府等网站开展无障碍专项评估。

  一步一步,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给更多的残疾人带来希望和未来,他们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怀揣梦想,放飞新生。

  然而,残疾人事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宏大社会事业,目前残疾人事业取得的成就,与党和政府的要求、残疾人的期待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在中国残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当前,残疾人仍然是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之一。

  张海迪表示,1500万农村残疾人还生活在贫困之中,260多万城镇残疾人的生活还十分困难,还有280多万农村残疾人家庭没有房屋或是住在危房里。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社会平均水平的一半,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比全国小康实现程度低17个百分点。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康复、教育、就业、无障碍等基本公共服务还难以满足残疾人基本需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明确要求“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这为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工作指明了方向。

  残疾人是残疾人事业的主体,但是更离不开全社会广泛的扶残助残活动。这需要各级政府和部门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和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残疾人事业。大力倡导和发展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慈善文化,使扶残助残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推动社会扶残助残活动向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使之成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们相信,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只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要意义,全心全意为残疾人办实事、做好事,大力营造尊重关爱残疾人的良好社会环境,不断提升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我国残疾人一定能与其他社会成员一起,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