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华:丈夫背上的白衣天使

作者:马广志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5-14 22:26:00

摘要:一个靠着拐杖和丈夫脊背生活的人,却用她的医术守护着5000名村民的健康;一个从小无法正常行走的人,却用最朴素的爱心走出了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

  一个靠着拐杖和丈夫脊背生活的人,却用她的医术守护着5000名村民的健康;一个从小无法正常行走的人,却用最朴素的爱心走出了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

  她,就是党的十八大代表周月华,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22年来,她靠着一副拐杖,靠着丈夫如大山一样坚实的背,越过了山村的每道沟沟坎坎,踏遍了山村的每一寸土地,为村民送医送药,先后被评为“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全国优秀乡村医生”。

  1969年,周月华出生后被诊断为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左腿残疾,终生都无法正常行走,从五岁开始拄拐行走。然而,周月华不允许自己退缩,凭着一股犟劲,她考进了卫校。

  1994年,周月华毕业回到家乡——位于华蓥山麓的茫茫群山之中的北碚区西河村。这里地理位置最偏远、自然环境最恶劣,方圆20公里散居着300余户人家,乡亲们要看病,不得不步行几个小时到镇上去。

  在父母的帮助下,周月华开了一家乡村诊所。进药不方便,爸爸和哥哥就担着箩筐去市区挑;出诊走得慢,周月华就手脚并用在大山里爬。对病人的要求,周月华从不会拒绝,多的时候一天就能出诊三四回,最远的人家要走3个多小时。“赶上下雨天下雪天也要出去,如果三更半夜人家来喊也要出去。常常是一身干干净净的出门,回来时却变成了满身泥巴。”

  那一年,刚从海南打工回来的小伙子艾起看到了正在出诊的周月华,被她身有残疾却还自创事业的精神深深打动,开始主动追求周月华,最终用一句“背你一辈子”的承诺打动了周月华。从那时开始,丈夫开始背着周月华外出看病。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炎炎烈日;不管是黄昏黎明,还是在半夜三更,艾起背着周医生随喊随到。

  1998年的一天,凌晨三点,村民杨光照家的儿媳临产了,周月华紧急出诊。因为悬崖陡峭,天黑路滑,丈夫背着周月华跌倒在路上,差一点坠入悬崖,硬是拖着血淋淋的腿又走了一个小时的山路赶去接生。

  “只要一有人来喊我,就好像无形中有股力量拉着自己往外走,也不知道什么是害怕了。”虽然这次经历至今还让周月华有些后怕,但只要乡亲们需要出诊,她还是会毫不犹豫地起身就走。没过几个月,周月华半夜出急诊,把刚睡着的4岁儿子独自留在家里。儿子醒来不见爸爸妈妈,四处寻找,把烧在火炉上的一壶开水打翻,把胳膊外侧的皮肤全部烫掉,至今仍留有明显的疤痕。

  这些年来,周月华趴在丈夫背上走遍了家乡的大山小岭,每年诊治病人近4000人次,现在每个季度,周月华都要丈夫背着把所有的村民家走一遍,做健康知识的普及。行走在丈夫背上的乡村医生成为柳荫镇西河村最动人的风景。

  有人也劝她不必这么累,把诊所开到镇上,既可增加收入,也不用在山里来回奔波了,但周月华总是淡淡一笑,她说:“我是乡村医生,我的使命就是服务群众,做乡村的健康卫士!只要这里需要我一天,我就一定为乡亲们服务好。”

  “看了周月华的行医路,谁还好意思再说行路难。古人说,医者仁心。她这医生小而仁心大。丈夫背上的女村医,一对普通中国夫妇,合拼成了大写的人。”2013年,周月华被推选为感动中国人物,推选委员陆小华如此评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