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彦夫:我是一个战士
1950年,他在朝鲜战争中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后,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向人生挑战、向极限挑战,诠释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和精神风采。
他是朱彦夫,一名被誉为“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一级伤残军人。他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先后荣获全国模范伤残军人、全国自强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近日被中宣部授予首位“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我是一名党员。”靠这种强大的信念,朱彦夫刻苦锻炼吃饭、喝水、解便、装卸假肢等自理能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实现了生活基本自理,再次以一个战士的姿态站了起来。
是回到老家,像个战士一样活着?还是一辈子在疗养院里被人伺候?……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朱彦夫于1956年春回到了故乡——山东省沂源县张家泉村,并省吃俭用办起了全村第一个图书室和一所夜校——当时全村500人中大多数是文盲。这个夜校,竟坚持了8年。如今,这个夜校的“毕业生”仍是这个村子的骨干。
乡亲们看他是条硬汉子,一心为群众办好事,于是在1958年,选举他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干就是25年。
当选村支书后,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村里的乡亲父老吃饱穿暖。于是,他拖着病残之躯爬山间,进田头,带领乡亲们用开山造地和填沟造地的办法,为村里新增200多亩良田,解决了祖辈没有解决的吃饭问题。紧接着,他又带领大家绿化了千亩荒山,建起了40亩苹果园、10万株花椒园和2万株桑树园,多途径地增加村民收入。
如今,这个昔日穷山恶水,十年九旱的穷山沟已经变成了山清水秀、硕果飘香、百姓富足的新农村,朱彦夫也多次被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
1982年,朱彦夫卸任张家泉村支部书记后,他又把主要精力放在宣讲革命传统上,萌生了把战友们英勇作战的故事和自己的经历写成书,教育后人的想法。他对身边的人说:“精神,只有精神才是我的第一生命,用无形生命创造有形价值,是我最大的愿望。”
于是,他用嘴衔笔、残肢抱笔,用残疾之躯向《极限人生》发起了进攻。刚开始,他用嘴含着笔写字,每写一个字口水就会顺着笔杆流下来,再加上头上的汗水和眼睛感染的泪水,弄得字迹模糊,一天只能写十几个或几十个字。后来,他用残臂夹笔,每天能写上百个字,甚至五六百字,残臂常常磨得出血。儿女们劝他口述,但他坚持自己写,他把写作当成磨砺意志、自强奋进的一种方式。为了写书,没上过一天学的朱彦夫,前后翻烂了四本字典。简单地查一个生字,对他来说都是高难度的,他只能用胳膊肘翻页,不是翻多了就是翻少了,实在不行,他就把脸贴在字典上,一页一页地舔。
整整7年,2500多个日日夜夜的煎熬,他先后七易其稿,用掉了半吨稿纸,终于在1996年7月出版了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之后,他又写了第二部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
朱彦夫是一个幸存者,但他又不仅仅是一个幸存者。他活着,身上没有暮气,没有怨气,没有骄气,始终像一个战士一样在战斗!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在日记中的这句话可以看成是最好的回答吧:回看走过的一生,我不相信命,更不相信运,我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党,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过去。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