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玛浪尖换帅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杰 北京报道
沃尔玛中国区的终端门店整合马拉松仍在艰难进行。继3月份沃尔玛连续关闭六家门店后,4月23日,国际零售巨头沃尔玛又关闭了其位于浙江杭州主城区内的一家门店。显然,这场始于2012年的关店潮似乎还没有到终结的时候。
值得关注的是,4月25日一早,沃尔玛中国区宣布高层集体大调整。沃尔玛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福澜(GregForan)升职调任沃尔玛亚洲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而他接手沃尔玛中国区仅两年有余。2012年2月,高福澜接替前任陈耀昌,自此打破沃尔玛中国区的平静,关店调整随之而来。此次中国区公司高层集体调整,对于步入改革关键期的沃尔玛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高管集体变动
4月25日一早,沃尔玛宣布了一系列亚洲区管理层的人事变动。
《华夏时报》记者从沃尔玛获悉,现任沃尔玛亚洲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贝思哲(ScottPrice)将调任位于美国阿肯色州本顿维尔的沃尔玛全球总部,担任执行副总裁职务,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福澜晋升沃尔玛亚洲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柯俊贤(SeanClarke)晋升沃尔玛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以上任命将于6月1日生效。
资料显示,贝思哲于2009年加入沃尔玛并担任现有职务,在此之前他曾担任敦豪快递(DHLExpress)欧洲首席执行官以及敦豪快递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在加入DHL之前,贝思哲曾在可口可乐公司任职10年,其间担任多项职务,包括日本市场负责人,中国地区总监及负责人。
高福澜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柯俊贤为提升沃尔玛在中国的业务表现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丰富的经验和行业背景使他能够胜任这一新的岗位。
资料显示,柯俊贤在沃尔玛的职业生涯将近15年,他拥有全球多个市场的工作经验。其零售职业生涯从沃尔玛旗下英国Asda超市担任商业金融总监开始,并历任沃尔玛日本、德国首席财务官,之后赴加拿大担任首席财务官并兼任沃尔玛加拿大银行董事。过去两年中,柯俊贤担任沃尔玛中国首席运营官,负责营运、采购、物流、市场、信息系统和资产保护等部门。
对此,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资深人士表示,目前中国区沃尔玛正在改革的关键期,此次高管集体变动,或将影响中国区改革进程,而柯俊贤任职后,或将改变此前高福澜对中国区门店改革的策略。
有不愿具名的业内资深人士对记者分析,虽然柯俊贤曾在其他国家担任过战略部门的职位,而在中国只负责运营、采购等部门,并没有直接操作中国市场策略方面的改革和运营,此次担任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压力不小。
关店后遗症凸显
近两年,国际零售巨头沃尔玛正在为此前在中国的疯狂扩张“埋单”。
4月23日,国际零售巨头沃尔玛又关闭了其位于浙江杭州主城区内的一家门店。据了解,这是沃尔玛3月份以来连续关闭的第七家门店。
4月25日,沃尔玛相关负责人向记者确认了该消息,并称此举不会妨碍集团在杭州的发展计划,后期还将有新店开业。
沃尔玛负责人告诉记者,集团计划在2014-2016年间新设110个新址,包括商场及配送中心,并加大在二三四线市场的发展,而此次关店正是2013年决定调整中国区业务的一部分。
其实,早在2013年10月15日,沃尔玛亚洲总裁兼首席执行管贝思哲(ScottPrice)曾在一次投资者会议上公开表示,2014年,沃尔玛计划在中国关闭约25家门店,被关闭的门店销售额占中国区销售总额2.5%。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沃尔玛中国区预计关闭的门店数量占中国区沃尔玛现有门店数量的9%。
多位业内人士对沃尔玛的“整合变革”持不同观点,对记者直言说,这其实是为前沃尔玛中国区掌舵人陈耀昌的激进扩张买单。
据此前联商网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2010年以及2011年,其在中国内地新开门店分别达53家、44家、43家之多。就在持续扩张后的2012年初,沃尔玛中国区完成最高管理层更迭,高福澜被任命为沃尔玛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沃尔玛中国区的平静开始被打破。
随着沃尔玛整合变革进入深水区,因迅速关店也让沃尔玛陷入了关店纠纷。资料显示,一些签了约但未入驻的沃尔玛门店引起业主方对沃尔玛的多起仲裁请求,而这些与沃尔玛发生纠纷的项目均位于二三线城市,包括河北石家庄、江苏连云港、安徽黄山和浙江宁波等地区。目前,多个业主方已对沃尔玛提出仲裁申请,索赔额均达亿元左右。
也有因员工劳务关系未完全解除而让沃尔玛陷入合同困局。资料显示,3月5日,沃尔玛宣布关闭位于湖南常德的门店,但并未对原有员工提出相关安置方案,最终导致湖南沃尔玛常德店罢工48天。
后续压力
“虽然沃尔玛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沃尔玛面临产品质量、新店增长乏力等现状,后期压力不小。”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说。
资料显示,此前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曝光了中国沃尔玛超市从2006年至2013年7月间,对部分缺少销售相关资质或证照的商品采用“特批”的方式,让非法产品堂而皇之地直接进入超市销售。
事件发生后,沃尔玛第一时间对本报记者发来声明,称特批流程仅限于为已有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信任基础的供应商来加速商品审批流程,比如某碳酸饮料可能将罐装饮料的容量从400毫升改到330毫升,而其他指标不变。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会选择采取特批流程,将之前收取的供应商相关文件视为同样适用于此产品。
“沃尔玛此种做法严重影响了企业的信誉,使得沃尔玛的形象严重受损,虽然沃尔玛采取了及时说明的做法,但如何挽回形象有一定的压力。”另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对记者分析说。
该人士对记者分析说,此次沃尔玛亚洲区管理团队集体变更,或将经历人事变革的阵痛。新掌门人是否能继续把关产品质量,挽回特批对沃尔玛的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而此次沃尔玛人事变革是否能延续高福澜的中国策略,或将会影响沃尔玛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