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益”的系统化思维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马广志 北京报道
近日,一场主题为“系统教育与社会创新”的论坛在北京悄然举行。没有喧嚣的开幕式,也没有浮躁的发言,会议开得宁静而热烈。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理事长王平和国际管理大师彼得·圣吉等诸多活跃在当今学术界不同领域的专家围桌而坐,就此主题展开讨论。
《第五项修炼》的影响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把中国慈善推进到了公益时代,做公益越来越成为更多个人和企业的选择。但是,这种公益却多缺乏一种延续性的心态,效果不但欠佳,还造成了资源上的浪费。
这种情况下,作为一家以创新为特色的非公募基金会,成立于2007年的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开始倡导一种“新公益”的理念,即高举“社会创新”的大旗,重视公益活动的可持续性。
“在此基础上,我们2010年又提出了‘新公益七大发展趋势’,即倡导新理念、开拓新领域、发现新动力、整合新资源、尝试新方法、采用新技术、成就新人才,共同开启跨界合作的新篇章。”王平在讨论中说。
王平解释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必要的革命》和《第五项修炼》这两本书。“工业时代的开发崛起和毁灭的轮回,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必要的革命》中的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必要的革命》的作者就是被称为“学习型组织之父”的彼得·圣吉。他的另一本书《第五项修炼》自1990年出版后,迅速在世界范围产生影响。他主张以系统思考代替机械思考,以整体思考代替片段思考,并通过了解动态复杂性等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高“杠杆解”。
“这正是我们‘新公益’所需要的理念。我纳闷一个西方的管理学大师怎么会有这样的一些思维。”王平非常感慨彼得·圣吉的思想。基金会成立以后第一年,她把这本书定为友成全体成员必读的一本书。
王平介绍说,系统化是非常中国的概念,因为中国比较考虑终极价值观的思维,是一种终极思考的价值能力。而西方的思维却比较碎片化,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工业化时代思维。东西方文化是否应该走向整合,还是已经整合?“这也是我们今天和彼得一起讨论系统化教育和新公益相关话题的原因。”
彼得·圣吉是国学大师南怀瑾的入室弟子,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我觉得中国文化当中有一个非常宏大的知识系统,这个知识系统对人类有益。”
公益与传统慈善区别
在于“系统性思维”
这可以是一个最好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分化、社会动荡、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生产过剩、经济停滞等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按下葫芦又起瓢”的慈善救助方式让很多人反思:我们究竟如何做公益?
方法就在系统化思维和社会创新。王平认为,从宏观上来看,系统性思维是对终极价值一种思考的能力和智慧。“简单来说,就是你在考虑一个因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它的果是什么。”王平说。
“当讨论增加福利时,要考虑到会不会增加税收;当希望减税时,要考虑到福利会不会受到影响;当想到经济发展的时候,也要看到它对环境的破坏,想到我们这一代人时,也要想到子孙后代的可持续。”王平说,“也就是说,当考虑到个人利益的时候,我们会不会考虑到他人,考虑到一个团体会不会影响整体?”
“友成所倡导的三个理念是:强调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的并举,强调天人合一的系统性发展和减贫方法,强调爱心传递是永恒的慈善主题。”
对于“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的并举”,王平解释说,很多公益组织去藏区助贫,只是简单地发糖、发文具等吃和用的东西,以致现在藏区小朋友在路边一碰到汉人就要东西。“这说明,我们的扶贫还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物质上的捐助和给予,而缺乏系统化的思考。实际上是在用制造新的问题来解决旧的问题。”
“对于社会问题,如果不是只从表面上去缓解,而是从根本上做出改变,就叫社会创新;而当系统地去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这就是新公益。”王平把公共性议题看作一个轴,传统慈善只是个人的一种情感,个人价格的彰显,不一定具有特别的公共意义;而公益则强调的是“天下为公”,是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有多少创新性,有多少制度性安排,有多少系统化思维。
作为中国社会创新的早期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友成基金会经过7年发展,将自己定位于“扶贫与发展领域的社会创新支持平台”,通过研发、实验、资助、合作和倡导五大平台,帮助政府拾遗补缺,协助企业更好地实现其社会责任,资助草根组织建设执行能力,引导与支持个人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从而系统地推动社会创新。
“未来的创新,一定是发端于对社会整体的关注,一定是极具包容性地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部门有机囊括其中,一定会带来社会生态系统的整体演进。”王平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