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公开企业招待费不能玩虚的
进入4月中旬,A股上市公司2013年年报披露接近收官。对于公众关注的上市公司“业务招待费”,有媒体对比发现,2013年度上市公司招待费比上年度锐减四成,例如上年8.37亿元天价招待费的中国铁建去年招待费为零。显然,这种变化缘于个别上市公司通过会计科目的调整以实现巨额招待费“清零”。
在中国铁建的2013年年报中,“业务招待费”项目已取消,而年报中的“其他”一项却从2012年的22.4亿元增加至32.26亿元,一年暴增了9.86亿元,增幅达44%。对于会计科目变更一事,并没有见到相关说明。另外,媒体还称去年在招待费排行榜中位列第二的中国交建可能已将“招待费用”挪至管理费用的“其他”及“人员费用”名下。
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产生招待费无可厚非,至于金额的高低也与企业的规模、业务模式紧密相连。去年,中央八项规定得到较好的落实,备受关注的政府“三公”经费有所下降,公众对此表示欢迎,他们继而开始追问一些国资背景企业招待费的来龙去脉,媒体也顺势列出招待费排行榜。
从监督效果来看,这确实给一些“上榜”企业带来了压力,个别企业还因此引来纪委的调查,随后发现业务招待总体符合规范,但也存在发票开具不规范、报销程序不严格、会计科目使用不当等一些问题,并批评和处分了一些人。可能是为了避免麻烦,今年发布的年报上,一些企业遂采取技术性手段“隐藏”招待费。当媒体无法获知企业招待费数据时,排行榜当然也就不存在,针对企业的压力也仿佛不存在。
但现实真的如此吗?政府的“三公”经费早年并不公布,公众那时的意见相当大,凭空估算的“三公”数据也高得惊人,进而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如今“三公”经费公开已成为惯例,公众在监督异常开支的同时,也逐渐接受“三公”的正常开支。在公开透明的机制下,公众的怨言由多变少。
可惜的是,这些国资背景的企业在面对公众监督时,采取了相反的做法,用文字游戏的虚招规避了舆论的关注。这很可能造成两方面的不良后果。
一方面,通过隐藏招待费拒绝公众的监督,自降信息披露的责任必然引发更多对其不利的怀疑和猜测,进而损害企业的品牌。面对外界的质疑,企业通过信息公开、真诚解释换取理解是可行的,哪怕短期效果不明显,但坚持下去,公众也会逐渐接受。如今,这些企业招待费无据可查,外界无从得知它们的接待究竟是从严从简还是从宽从奢,只能往坏处着想。从法律的逻辑说,既然放弃举证,那么就要承担不利于企业的结果。
另一方面,外界缺乏监督的渠道,由招待衍生出的腐败问题可能更加严重。此前有不少案例就显示,一些企业在招待过程中确实暗藏猫腻,不仅存在奢侈浪费的现象,更可能出现商业贿赂等犯罪。本来,通过招待费用的公开可以有效地约束企业,比如考核招待费用与经营业绩是否有正相关关系,尤其是借助外界力量的监督,可以及时给纪检机关提供查案线索。现在隐藏了相关数据,显然是加大了接待腐败的概率,同时也增加了查处相关问题的难度。
去年,针对个别企业天价招待费问题,时任国资委党委书记、副主任的张毅曾对央企提出要求,提高企业运营透明度,自觉接受公众社会的监督。还进一步明确会议费、业务招待费、差旅费、国境外考察费等有关费用的标准,公务接待要从严从简,商务接待也要节俭务实,反对奢侈浪费,规范经营管理活动。
如今,不少企业拒绝公开招待费用,我们无法准确判断它们究竟是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纪律,还是大肆违反相关规定和纪律,但至少有一点它们是严重欠缺的,那就是没能按要求提高企业运营透明度,更没有自觉接受公众监督。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