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改革“强”音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徐芸茜 博鳌报道
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大会现场时,企业家们已经引颈盼望了多时。
风,如约而至。李克强此次演讲“含金量”之高,几乎超出所有人的期待。一句“沪港互联互通”,让市场瞬间沸腾起来,香港特首梁振英甚至不得不临时召开紧急发布会对媒体解释情况。
而李克强关于“不会采取短期强刺激政策”的表态,也让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放下心来。“如果GDP增速接近7%或低于7%,就会把调节构放在第二位,稳增长放在第一位,那样的话又会是老办法。现在看来,调结构依然处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政府不会简单粗暴地采取一些刺激政策。”他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此外,“经济可以在目标范围内上下浮动”也是首次提及,和以往的“7.5%左右”的提法细微不同,“下限”界限被打破。
“非常有分量。”澳大利亚FMG公司总裁潘纳威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我们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改革强音
这是李克强第一次以国务院总理的身份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在改革与增长的十字路口前,在环保与民生的多重抉择下,中国走向何方?聚光灯下,大家都在静候李克强做出回答。
对于稳增长,李克强言简意赅:“要向改革要动力,要向调结构要动力,要向改善民生要动力。”
李克强在演讲中称:“把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是中国当前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也是中长期政策取向。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7.5%左右,既然是左右,就表明有一个上下幅度,无论经济增速比7.5%高一点,或低一点,只要能够保证比较充分的就业,不出现较大波动,都属于在合理区间。”
“李氏调控”思路变得更加清晰。李克强继在辽宁主持召开部分省市经济形势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之后,再次提出要“保持定力”。他说“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
还有更振奋人心的消息。4月3日,港交所还曾发文表示,沪港通暂未有进展。然而仅7天之后,李克强就在全世界的注目下,直接公开宣布了沪港通的消息。
摩根士丹利亚洲区非执行董事长罗奇对本报记者表示,从周期性问题管理来说,现在中国确实结构性问题更加严峻一些,所以中国需要转型,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中国是世界的工厂,以前是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现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要转变成为以消费为拉动的模式,要做到这种转型非常难,“但是毫无疑问,中国目前有这个决心、有这个胆量,而且也制定出来一套战略和策略来解决中国经济存在的结构性的挑战。”
“GDP7.5%并不慢,重点是中国能否抓住转型的机遇,能否在亚洲充当更重要的作用。”英国学者、时政作家马丁·雅克称。
博鳌足迹
在为期3天的论坛期间,令人期待的还有李克强密集进行的与多国首脑、政要的会晤,以及与中外企业家的首次面对面座谈。
在抵达博鳌之前,李克强在三亚先后会见了老挝总理通邢、东帝汶总理沙纳纳、纳米比亚总理根哥布以及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并与老挝、东帝汶、纳米比亚和澳大利亚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这些协议围绕中国目前对外经济交往的几大核心议题——自贸区和投资协议、区域互联互通及基础设施建设等。
开幕式当天,李克强行程安排得非常密集。当天下午,他分别会见了韩国总理郑烘原、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以及博鳌亚洲论坛理事会成员和中外企业家代表。
其中,最让人期待的还是他与中外企业代表的会面。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开启的这种互动模式,在今年继续延续。
与李克强会面的企业中,既有来自瑞典、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印尼、泰国等外国企业家的代表们,又有茅台集团、中国远洋、海航集团、中电国际等国内知名企业代表们。
如此多的政要、企业家及专家学者在10日这一天赶往博鳌论坛会场BFA会议中心,使得通往会场的公路上车辆都排起了长龙,原本半个小时便可以到达的路程,整整走了1个多小时。
“总理在讲话中给了中国经济非常坚定的信心。”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阮宗泽在解读总理博鳌演讲时说:“中国正在搞深化改革,改革涉及结构调整、改善民生等,都会进一步释放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首提“三个共同体”
本次博鳌论坛,有来自亚洲、非洲等52个国家的政界、工商界人士和专家学者参加开幕式。
李克强在演讲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深刻变化之中,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缓慢艰难。亚洲是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也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亚洲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依然艰巨。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的发展都不能独善其身,亚洲则更不例外,李克强总理在演讲中首次提出了构建亚洲“三个共同体”的重要论断。这在外界看来,是在回应国际社会对新兴经济体的唱衰言论。
李克强给出的战略思考是,“共同发展、融合发展、和平发展”,形成命运共同体。
“各国应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融合发展的基本条件。地区各国应携起手来,加快推进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基础设施建设。中方愿与相关国家一起,规划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今年还要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项目。”李克强说。
而在4月9日举行的“区域与多边:冲突,还是互补?”分论坛上,商务部部长助理王守文回应《华夏时报》记者称,“目前中韩自由贸易协定(CKFTA)谈判进展很顺利,今年有望取得进展。”
特写
挖油不易 进口更难
混合制前夜的民企辛酸故事
张智 徐芸茜
作为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每天都能听到许多企业反映的困难。在这些困难当中,精工振能石油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俞建良遇到的或许是最棘手的一种,就连见多识广的李子彬都忍不住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与众多民营企业家共同探讨、商议对策。
说来有些心酸。
5、6年前,国家鼓励民企走出去。年轻的精工振能石油组成一支专家队伍,带上最好的设备,前往蒙古国,在几千上万公里不见人烟、开车一天也走不出去的戈壁滩上,面对夏天40度、冬天零下40度的严酷环境,经过3年勘探、挖掘,发现了14口油井,每口井都产油。
“即使是大国企,这样也是很少见的。”俞建良骄傲地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在最近的试生产中,这14口油井里产量最大的一口井每天生产原油28吨。如果按照现在的原油价格计算,每口井每年约有100亿美元的收入!
经过和蒙古国长期而又艰苦的谈判,蒙古政府同意油井产量的一半出让给该公司,这也让俞建良的“走出去”斩获颇丰。
“前期(工作)的时候,中国周围的邻国对中国国营企业前去投资比较敏感,觉得中国企业又来侵占资源了。但我们作为民企,境遇会好点。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越来越少,中国需要这样的资源,中国目前的石油进口已经接近60%,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发展前景应该是很好的。”俞建良称。
不过,在规划美好前景之前,有一个巨大的问题横在眼前:这家规模不大的民企根本没有石油进口配额。
“因为从国外把石油卖到国内是需要一定配额的,我们没有这个配额。油打出来了,1500吨油,就放在地上。因为没办法实现销售,也没有办法经营生产,更不要说进一步加大投资了。”俞建良为此非常烦恼。
李子彬对这种情况惊讶不已。
“进口配额放开,需要民企有执照,跟国企真正的在一个平等的舞台上,这不是竞争,是合作。民企做石油的,与国企根本就不存在竞争。首先就不在一个量级上,他们是航空母舰,我们是一条独木舟,但我仍觉得生存机会还是有很多的。目前的问题是,我们获得这些资源之后,怎么样把他实实在在变成所拥有的东西,这里面可能就需要国有企业更多地做一些工作。”俞建良表示。
此外,油井后期需要规模投资,才会产生效益。在俞建良心中,最好的出路是把企业做到一定的程度,然后把这个资产卖给国家,有国有企业愿意与他合作,将其100%收购。因为千万美元投资石油只是个基础数字,几个亿以上的投资很平常,对于小民企来说,压力非常大。
事实上,在混合所有制门外踟蹰的民企不止这一家。
在博鳌亚洲论坛民营企业家圆桌论坛上,民营企业家集聚一堂,共同为感兴趣的话题投票;其中,80%的民营企业对于混合所有制未来的预期感到不确定。
同样在这个会上,当被问到“民间资本利好政策新鲜出炉,但落地仍需政府和企业摸索前行,您认为民营企业参与垄断行业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的问题是,评选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家选择“暂不进入,等待制度明朗或先完善自身条件”。
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之后,中石化称将拿出油品销售业务板块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外界对此热情高涨,但也疑虑重重。民营企业最担心的问题是开放股权比例过低,民营企业难有话语权;公司内部原有生产管理流程不支持新技术应用。
“我觉得台湾的经验应该引起社会的注意,台湾可以把一些亏本的,或者叫福利性的产业交给政府做,其余的东西都交给民间做,这是效率最大化。”远大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跃称。
在这种背景下,让民企进行选择,民营企业家们只能用脚投票。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