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沃马年加速跑
摘要:几匹色彩鲜艳的达拉马,道出了沃尔沃马年在中国市场的心愿。作为瑞典象征的这一神奇木马,早在一个月前就已到过上海滩,并成为沃尔沃新一代动力总成Drive-E的形象“代言人”。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寇建东 北京报道
几匹色彩鲜艳的达拉马,道出了沃尔沃马年在中国市场的心愿。作为瑞典象征的这一神奇木马,早在一个月前就已到过上海滩,并成为沃尔沃新一代动力总成Drive-E的形象“代言人”。一个月后的4月3日,达拉马又疾驰至北京,带来了与众不同的北欧风情。
以Drive-E为最强心脏、以北欧格调为设计元素,秀外慧中的沃尔沃能在国内豪华车市场上信马由缰吗?
体验北欧
倘若要问对瑞典的印象是什么,估计全球一千人会有一千个答案。但据奥美的一份调查问卷显示,在中国人、英国人、德国人和美国人当中,距离瑞典最远的中国人却对这个北欧国家有着更深刻的了解。
这并不奇怪——看看周末北京、上海的宜家家居店;走走各大家电卖场的伊莱克斯展位;问问摄影发烧友及有关哈苏的传奇……当然,还有令国人羡慕嫉妒恨的诺贝尔颁奖盛典。不过,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来自奥美的那份调查问卷表明,瑞典的自然环境好,成为第一印象。
从不担心PM2.5爆表的瑞典,创造出特有的北欧生活方式,这一点,沃尔沃中国研发副总裁沈峰颇有体会。
“我是学数学的,每一条曲线都可以用方程来表示。”沈峰坦言,对曲线有着天然的敏感,但当他面对沃尔沃S80中控台上的一条曲线时,却“迷失”了自己。“我们的设计师告诉我,这条曲线的灵感来源于瑞典覆盖大地的白雪,被一阵风吹起时飘过的轨迹。”
这便是瑞典人的生活方式,源自对大自然的敬畏。如今,这一方式被运用在了沃尔沃的设计语言。“瑞典是北欧一个很空旷的国家,大家可以在这个国家里面自由呼吸,可以感觉到非常的宁静,没有太多杂乱的干扰,是一种很舒适的感觉。”身在瑞典的沃尔沃汽车设计高级副总裁托马斯·英格拉特(ThomasIngenlath),对北欧格调的理解更为真切,“这些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的稀缺的美好,就是北欧豪华。”
全新的设计语言被率先应用在了基于SPA平台的三款概念车上——ConceptEstate、ConceptCoupe和ConceptXCCoupe。而这三款概念车将同时亮相于即将开幕的北京车展。
“我们的目标是将沃尔沃原有的沉着坚韧的北欧气质进一步延展,呈现出一种强大、现代而自信的形象。沃尔沃汽车未来将打造一种全新的产品阵容,集悠久历史传承、创新科技以及情感化设计于一身,帮助沃尔沃汽车实现全球年销量80万辆目标。”放出这一豪言时,托马斯·英格拉特身后的屏幕上投射出源于雷神之锤的T形日间行车灯的夺目轮廓。
渐入佳境
4月1日,沃尔沃发布了其3月销量数据。数据显示,沃尔沃3月份全球销量为47850辆,同比增长17.9%。作为最大单一市场的中国,3月份销售7043辆,同比增长39.2%;而第一季度,沃尔沃在华累计销量为17286辆,同比增长25.4%。
在3月份7000多辆销量中,换装新动力总成的沃尔沃XC60表现抢眼,以单月3179辆的表现独占销量的半壁江山;而随着产能逐步释放,去年年底上市的S60L的单月销量也突破千辆,达1300辆。单看数据,无论是单一车型还是整体状况,沃尔沃的这一数据与国内豪华车第一阵营的奔驰、宝马、奥迪都相去甚远。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奥迪在华销售量达到124520辆,增长21%。
不过,对沃尔沃来说,比销量数据更重要的是这一中国人自有的豪华品牌已进入了一个良好的加速跑的节奏。“沃尔沃进入了‘中国成长’计划的第二阶段,我们把这个阶段的第一年定位为沃尔沃的‘中国年’,除了大量的促进销售和更好的融合渠道,还要把沃尔沃的品牌建设好。”沃尔沃中国传播副总裁宁述勇表示。
在已初步完成生产布局的基础上,沃尔沃于今年3月发布了Drive-E新动力总成,并与红极一时的《最强大脑》结缘。Drive-E涵盖两个系列(汽/柴油)共八款发动机及8速手自一体变速器、6速手动变速器,并且能协同SPA可扩展整车平台,以更快速灵活的方式推出新车。
良好的节奏还包括沃尔沃被吉利并购近4年后的融合,当然,这一融合还包括对整个吉利旗下资源的整合。继全新动力总成Drive-E推出后,有沃尔沃中国高层透露,5年前被吉利收购的变速器生产企业DSI也会为沃尔沃所用。
“都是董事长的东西(指吉利、沃尔沃和DSI),你会让它闲着吗?”虽然没有透露具体信息,但该高层确认称“目前正在做”。
按照计划,将在今年北京车展上亮相的油电混合动力版S60L将会在沃尔沃成都工厂投产;而基于SPA平台的全新XC90在今年下半年以进口方式投放中国后,也将在大庆工厂投产。
“在中国,我个人感觉今年是更忙碌的一年,也是我们更有自信,更有动力,更有勇气的一年。”这是宁述勇对沃尔沃的马年“新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