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李东生的公益情怀
摘要:“希望通过设立奖教奖学金,让高老师坚守一生的高尚师德能够传承下去。”在签约仪式上,李东生说。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马广志 北京报道
东江之滨,高榜山下,惠州三月,春意盎然。3月27日,广东惠州第四中学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TCL集团董事长兼CEO李东生。李东生为何来到这所在惠州并不十分出名的学校?
第四中学是李东生的母校!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昔日“此间的少年”如今已经执掌着中国最大的消费电子集团,名动天下。
今天,李东生要在这里完成一个心愿:设立一个奖学金,以纪念他终身致力于教育事业、并深受学生爱戴的已故班主任高君昭老师。
“高老师对我的谆谆教导,让我终身难以忘怀。她用自己的言行感染我、引导我去面对人生的每个阶段,并且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这些年来,我始终坚持实业报国的思想去做企业,坚持做公益、做慈善,用我的力量回报社会。”追忆往昔青葱岁月,李东生感慨万千。
一
我们每个人小的时候都被问到过这样的问题,“长大了,你想做什么。”不出意外,“老师”总会是答案中最多的一个,答案很简单很单纯。因为在孩子们充满童真的眼中,老师是他们眼中的英雄。
高君昭也是李东生眼中的英雄,她对人热情、真诚、淳朴,终身从事教育行业;但她又是不平凡的,在她执教生涯的几十年里,兢兢业业,对待学生倾尽心力,凭一双脚走遍了每一个学生的家。
“希望通过设立奖教奖学金,让高老师坚守一生的高尚师德能够传承下去。”在签约仪式上,李东生说。
高老师1927年出生,2013年去世,先后任教惠州师范(今惠州学院)、惠州一中等学校。1973年,作为骨干教师调到惠州四中工作直至退休。高老师到惠州四中任教后,担任74届高三(2)班的政治老师兼班主任,由此与李东生结下师生之缘,那一年,李东生17岁。
这段师生缘延续了40年,其间李东生一有机会回家便看望高老师,和老师交流生活、事业等各方面的问题,认真听取老师的建议,有时还会施展厨艺,给老师做饭吃。高老师在惠州老房子的电路还是李东生安装的。李东生和高老师的40年师生情,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淡薄。
就读四中期间,时值文革时期,老师贬称“臭老九”,许多学校都关门,教育普遍不受重视。“革命”的理念仍为社会所崇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虽然当时造反比较少了,但还是有各种各样的政治活动“诱惑”着不太成熟的学生。高老师却冒着一定的政治风险,再三劝诫学生一定要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知识是有用的,知识不但对国家、对社会有用,对个人未来发展也非常有用。”她曾经力劝许多学生坚持学业,也因此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1972年我上高中,高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记得她总是鼓励我们认真学习,当时还在文革,一些同学不爱学习,热衷于红卫兵之类的社会活动,高老师总是苦口婆心地劝导学生,学好知识总是有用的。我当时学习很认真,也是受高老师的影响。” “高老师非常关爱学生,我们班的很多同学都参加了高老师的葬礼,我们毕业40年了,但对高老师都非常敬爱。我决定以高老师的名义设立奖学金,以纪念敬爱的老师。”2013年9月13日晚,参加完高老师葬礼的李东生在微博中这样写道。
二
熟知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对于像李东生这样毕业于“文革”期间的年轻人,他们的人生之路只有三个方向:参军、进厂和下乡插队。当时,李东生由于家庭问题(父亲被打成走资派抓进了牛棚,邮电局工作的母亲受到牵连也被关起来办学习班),李东生只有最差的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插队下乡。
插队的体力劳动是极其繁重的,知青们很快就放下了书本,李东生却舍不得扔下自己的学业。他读了许多当时能找到的文学、历史、哲学书籍,坚持写日记和读书笔记,还写了一些诗歌和散文,并试着向一些刊物投稿,“书呆子”的外号不胫而走。
有一句话叫“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当时李东生并没意识到自己已经作的准备,因为根本没有机会。然而,在李东生下乡插队后的第三个年头,机会还是来了。
1977年秋的一天,李东生的高中语文老师文吉禄骑了15公里的自行车来到农场。文老师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连李东生递上的茶水都来不及喝一口,就激动地对李东生说:“要高考了,你赶紧准备吧。”并将“文革”前的一套高中课本带给他。望着汗流满面的老师,李东生心中无限感激。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本来想报文科的李东生,在高老师的劝说下最终选择理科。理由是李东生的个性太直率,学文科容易当右派(李东生后来知道,高老师的丈夫也是大学毕业,因为和“右派”沾边,一生不得志)。同时,高君昭老师也认为只有科技才能改变中国的现状,她推崇技术立国,实业强国,这种理念也深深地影响了李东生。
“是高老师帮我做了人生最重要的选择。今天我有这个成绩,我非常感念高君昭老师当年对我的帮助,包括我上大学后在我生活中给予的关心。”正是这个选择,成就了李东生以后的职业道路,也才有了李东生和TCL风风雨雨的三十多年。
“今天以华萌基金名义设立‘高君昭奖教奖学金’,以纪念终身致力于教育事业的高君昭老师,用于奖励惠州四中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在职教师。捐赠总金额150万元,分10年拨付。”李东生郑重承诺。
三
1977年9月,李东生凭借出众的理化成绩(全县第一),如愿以偿地被第一志愿学校华南理工学院(现名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录取。
与此同时,一批日后陆续登上中国商业舞台的明星大腕,也拿到了各自的录取通知书,比如马蔚华、张征宇、段永基、黄鸣、顾雏军……重新恢复高考制度,让这群满怀抱负却又报国无门的青年们有了进入大学殿堂深造的机会,也为他们将来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叱咤风云埋下了伏笔。
“好老师影响人的一生,改变整个世界。我发现投入教育培训能够给企业和个人带来更高的附加值。”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李东生深知读书能创造机会、改变命运的道理。
李东生的教育公益之旅开端于向“希望工程”直接捐资,但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捐助的意愿,转而选择成立他自己的公益基金。2007年,李东生与夫人魏雪以个人名义设立了教育专项基金——华萌基金。“华萌”二字源自李东生先生父母的名字,取意为“慈济中华,萌动爱心”。
华萌基金主要面向广东地区两类核心人群:一是贫困地区的高中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业、走入大学的殿堂;二是贫困地区的教师,向工作成绩突出但生活困难的教师提供资助,使他们能够安心投入教育事业。
“教育改变人,我们用责任与爱心改变教育,是我一直以来的公益信念。”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受益者,深刻理解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李东生看来,教育改变人,他是在用责任与爱心改变教育。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