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股比放开?没戏!
■刘珊珊
合资股比放开?这次真的没戏了。这句话不是我说的,当然也不是习主席说的。但事实就是这样:中国汽车产业需要引进的是“鲶鱼”,而不是“狼”。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1个日夜对欧盟四国的国事访问中,曾五次为中国汽车产业的走出去及引进来站队助阵,涉及到东风、北汽、一汽、上汽、华晨、吉利6家中国汽车企业,带去了4份重要协议,涉及金额218亿欧元。如此频繁并高规格地将汽车产业抬上重要位置,在历届国家领导人的国事访问中都不多见。而在中外双方利益绑定越发紧密的国内、国际汽车产业格局中,曾被火热讨论的股比放开一事短期内不再符合时宜……
合资股比之争源于商务部在去年的一次表态:“将进一步放开钢铁、化工、汽车等一般制造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而在此之前,明确规定了我国汽车产业在合资股比上遵循中外双方50∶50“股权标配”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已经延续了16年之久。
而关于此事最近的一次“熄火”,则是工信部部长苗圩的表态。按照苗圩所说,工信部所管辖范围内,如钢铁、化纤等,会分时段有序放开合资股比,汽车业会往后放一放。如今,从国家主席习近平访欧时见证的中国汽车产业五件事来看,合资股比放开恐怕在短期内更是难以实现。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3年,中国汽车产销规模突破2100万辆,并连续五年稳居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对于世界汽车产业来说,谁也不想错过在如此大的市场分得一杯羹;而对于生长在这块肥沃土壤的中国自主品牌来说,目前急需的正是迅速成长起来,因为即便在家门口,国际竞争也已经不容回避。
习近平在离开比利时前,于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表示中国目前的中心任务依然是经济建设,并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从此次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为中国汽车产业助阵来看,昔日扮演配角的中国汽车产业正日渐成长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企业实现走出去、越来越多的中外汽车企业的合作被推向深水区,至少在国家意志层面上,已经实现了对外资企业的绑定。习近平亦以中国的茶和比利时的啤酒作比喻,即使中国和欧洲文化不同,仍然可以合作。外资企业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也需要进一步利用外资。
而我国目前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是,需要引进外资来激活市场,但并非不顾一切地敞开国门而完全不顾中国汽车品牌的死活。达到的目的应该是“鲶鱼效应”而非“引狼入室”。
中外合资就如同一条鲶鱼,利用得好能够带活中国本土企业。中国汽车历经30年的合资历程,从市场换技术到资本换技术,中国汽车企业在既有的成果中仍需不断壮大。而中国在欧洲汽车领域的投资也远远超出世界其他市场。无论是上海汽车收购罗孚汽车,吉利收购沃尔沃,北京汽车收购萨博技术,还是现如今的东风入股PSA并成为其并列第一大股东,中国的资本在欧洲市场的深入程度无疑已不断提高。
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完全放开合资股仍未到最合适的时候。在条件不成熟时贸然放开合资股比,可能引来的不是鲶鱼,而是狼。中国汽车工业工程公司副总经理柳崇禧曾态度鲜明地反对股比放开,“我看到这个事情第一感觉就是,这将带来一场灾难。”在柳崇禧看来,合资车企的产能往往成倍大于自主,自主品牌相对于合资仍然有巨大差距。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兼海外事业管理部部长李维斗同样持反对的态度,“中国太不设防了,国际化并不等于不设防。”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中外车企就像两只在利益驱动下握在一起的手,而不断融合、渗透的资本就像一条绑住这双手的绳,越来越紧,紧到双方已无法轻易放手。也因此,当汽车工业升级为国家战略产业时,股比放开,暂时没戏。
(作者为本报汽车周刊记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