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航上的24位画家
摘要:在MH370上的154名中国乘客中,有24名是书画家。他们满怀喜悦,前往马来西亚参加一次书画展。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北辰 北京报道
在17天锥心的等待之后,奇迹没有眷顾这架历经波折的飞机,MH370“终结”于南印度洋。
在MH370上的154名中国乘客中,有24名是书画家。他们满怀喜悦,前往马来西亚参加一次书画展。这原本并不是一次引人关注的活动,甚至很少有媒体报道,但命运以最无情的方式,宣告了航班上24位书画家的名字。
航班上的画家
3月7日晚,一片祥和。由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蒙高生带队参加的“中国梦·丹青颂”中国书画名家赴马来西亚作品邀请展在欢笑与疲惫中正式结束,24位书画家和随行人员共35人驱车赶往吉隆坡机场,满载着记忆,准备回国。登机前,活动主办方之一,马来西亚东方艺术中心的廖伟成拿起手机,在餐桌上留下一张合影,然后送他们登上了那架一天后将无数次被提及的航班——MH370。
这些画家们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山东、江苏、四川和新疆等地,是近年来规模较大的赴马书画交流团。在异乡短暂的几天充实而忙碌,3月3日一大早,画家们开始布展,此后几天基本没离开过展览会场,直至快回国前,他们才像旅游团一样,简单参观了吉隆坡那些为人所知的景点:双子塔、王宫和独立广场等。在这几天,互不相识的画家们日渐相熟,告别前,他们互赠书画,交换联系方式,期待来日再见。
这一切都是从一张国联资源网的邀请函开始的。据《法制晚报》报道,此次由国联资源网和马来西亚东方艺术机构联合组织的邀请展已经举办四届,艺术家们被邀请赴马展览,但要自付约2万元的交通、食宿和展览费。在此之前,他们要申请并发送自己的作品,再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成为代表团的二十四分之一。在这些书画家看来,一个国际展出的交流机会非常难得,而这种形式的书画展,在业界也较为普遍。
迷失的灵魂
3月8日上午,MH370失联的讯息飞速蔓延。没过多久,人们获悉有24名中国书画家在这架飞机上,他们的介绍、作品开始在网络上传播。
南京画家董国伟就在MH370上。
现在看来,3月6日,董国伟在朋友圈发布了他最后一条消息。这位南京市溧水区美术家协会主席拍下了展会上自己的画作,并配上在展览会场的一张照片,并未多言。
不少朋友都不支持董国伟的马来西亚之行。据《新京报》报道,溧水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培盛劝过董国伟几次:“这是个民间活动,不是官方组织的,自己要交2万元钱,不值。”
董国伟也是溧水高级中学的美术教师。“董老师特别随和,很喜欢称赞自己的学生。飞机失联之后,我看到很多学弟学妹们在人人网上转发消息,我们溧水市民们还在广场上摆爱心蜡烛,祈祷失联的同胞们平安。”已经上大学的小芮曾是董国伟的学生,她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张妍(化名)是3月9日得知自己的老师在MH370上的。对这位年轻的女孩而言,不幸与死亡第一次以如此之近的方式触碰自己的生活。“我还记得以前在他画室画画,他还会介绍自己的画,还给我们发他的小画册。在网上看到消息后,我觉得不可能是董老师,可能是同名同姓。我总觉得这种类似事件离我很远,但突然它却离我那么近。”张妍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我每天一没事就看新闻。”直到几天前,张妍或许才真正相信,董国伟已无生还可能。
失联事件发生后,一篇名为“与死亡六次擦肩而过”的旧文被迅速转载。它的作者是1937年出生的画家刘如生,他也在MH370上。
1958年,刘如生考入中央戏剧学院美术系,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在这篇写于2006年的文章里,刘如生回忆了一生中六次与死亡擦肩而过的故事。“第一次是母亲刚生下我的第四天,日寇打到了我的家乡,南京东郊灵山下横山咀。刚开始得知日本鬼子将要进村,老乡们便举家外逃,跑到山里或栖霞寺避难。每次出逃前母亲都是给我喂好奶,盖好被子,便仓促离去。当时家里都是一群孩子,按年龄排算,领养的老大15岁,姐姐11岁,倒生7岁,顺生3岁,我刚出生为1岁。因为我太小,会啼哭,不便乡亲们躲藏,只有放置家中。实际上,在这种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家里人已不指望我能存活。但每晚家里人回来,都吃惊地看到我竟然奄奄一息。像这样多次出逃,多次放置家中,我都侥幸地活下来了……这是我生命中第一次与死亡擦肩而过。”
在之后七十余年的岁月里,刘如生还经历了落水,数次突发心脏病等与死亡的擦肩而过。他因此常用一方印章:上苍厚我。
但命运并未眷顾这位乐观的老人,他没有第七次与死亡擦肩而过,而是与飞机上两百多个人一起,成为海上迷失的灵魂。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