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烟幕弹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肖君秀 深圳报道
3月13日,跌入地板的股市突然兴奋起来,大盘蓝筹股在冰封之后出现大涨,一些酒类、电力股纷纷涨停,大盘在中小板剧烈调整的同时仍以1%涨幅收市。“不是说要降准吗?市场就动了。”深圳非阳光私募孙伟(化名)对记者说。然而,这未能兑现的预期无法使股市企稳,3月14日股市转而急跌,一度跌至2000点下方。
一则“预期要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消息搅动了整个资本市场,不过券商、银行、基金在纷纷打听可信度以及研究可行性后,得出的最终结论颇令人失望,近期降准的可能性微小,只有在资金特别紧张、经济数据持续下滑的未来三个季度,才有希望降准。“如果不伤及就业,都在政府的容忍范围之内。”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认为只有在极端的情况下,央行才会被动降准。
一石激起千层浪
3月13日,一则降准的消息纷纷在国内传开,消息称经济增长目标若由7.5%滑向7%,央行将降准。而这仅仅是预期,股市却迫不及待地以上涨来庆祝。
市场担心经济复苏疲弱,经济陷入通缩。3月10日股市暴跌近3%,冲破2000点位“堤坝”,接下来两天继续下探至半年最低点1974点。
市场信心降至了冰点,此时突然传开降准的消息,还来不及弄清是否降准、何时降准,乐观情绪便一哄而上。“2月份数据出来,表外等融资需求放缓,存在通缩的压力,市场预期避免经济硬着陆,央行会提早释放宽松的刺激措施。”在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博看来,市场预期降准的逻辑由此而来。
目前存准率20%,逼近21.5%的历史高位。如果货币政策转向,那么将会率先降准来“放水”。按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05.44万亿计,如降存准0.5个百分点,那么释放的流动性约为5000多亿。
这给了市场无限的遐想和憧憬,“跌到这个点位上,只需要一个导火索便会反弹!”孙伟说,市场无需核实消息,而是要找个理由来激励向前,而真正的原因是前期诸多已经具备的因素。
“例如优先股消息、上交所做了激活蓝筹的方案和措施,包括T+0、分红等等,同时蓝筹股处于底部的时间比较长,创业板、中小板的资金这时也会转移过来。”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认为A股近日出现转机,整个市场格局悄然发生变化,降准只是一个由头而已。
股市的欢乐总是如此短暂,3月14日,A股又转为大跌,盘中跌幅超过1%。
“放水”为时尚早
市场渴盼降准从而重建股市信心,但央行却坐观整个经济,决不会轻易放水,除非到了极端的局面,才会被动降准以释放流动性,从而致使偏紧的货币政策转向宽松。
3月13日,在获悉降准的传闻后,金融机构应声而起,但仔细研究其中的逻辑发现,近期降准的可能性不大,而今年余下的三个季度有可能,最终还要看经济是否下滑厉害,就业是否低迷来定夺。
林采宜认为现在还没有达到降准的条件,“整体流动性还是颇为宽松,目前经济下行与资金紧张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更多的是产业结构调整去产能的过程,上游企业明显比下游企业表现要弱,降准解决的是货币紧张降低资金成本,对于需求直接刺激作用不大。”
那么与降准直接相关的银行如何看待呢?“3月降准时间偏早,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来看,虽然略有放宽的倾向,但整体力度还是适中的,央行并不急于在近期降存准。”徐博分析称,央行需要关注一季度经济表现,最早也要到4、5月份降准,最迟要到三、四季度,如果接下来经济数据向好就不会降准。
在统计局发布2月份的数据后,央行行长周小川称,1、2月份的多数经济数据表明经济基本面是平稳的,没什么太大问题。央行的操作也暗示了近期降准不可能,3月11日,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正回购操作,规模1000亿元,较上一期增加了500亿元。整个2月央行净回笼资金1.42万亿元,处于不断收水的过程,可见央行近期不断收水的情况下,不可能突然调头改为放水。
同时市场拆借利率也表明了资金面的宽松,隔夜仍在2%左右,其他一周、两周也处于2%、3%的低利率区间,资金面并不紧张,央行还没有到不得不放水的地步。
那么,央行要什么时候才会改变此前货币偏紧的政策,转向宽松放水呢?
“从总理李克强讲话来看,增长更注重的是民生。整个资金面紧张,如果不伤及就业,都在政府的容忍范围之内。只有到了经济下行伤及就业,消费与社会稳定都出了问题,货币政策才会转向,实行宽松的基调如降准等等。” 林采宜表示降准央行不会轻易出手。
李大霄表示今年货币政策是中性,不紧也不松,即极端状态不会出现,但特别松也不太现实,“只有在大量资金外流,或者资金紧张的极端情况出现,央行才会降准。现在央行还是正回购,还在收水,短时间不太可能。”
不过,一些降准的先决条件正在慢慢形成。不管是外贸数据出现波动,还是央行有意为之,人民币近期的贬值令资金流入趋缓,“人民币双向波动有利于遏制资金的流入,资本流入放缓,外贸并没有大规模增长,对国内货币压力变小,央行就会有动力降准。如果境外资金流入规模还是很大,降准的必要性就不大。” 徐博认为降准在这些先决条件具备之后,还要看国内经济,如工业制造部门的情况到底如何、受调结构冲击有多大来定夺。
央行更愿意见到的是,偏紧的货币政策得到延续,彻底降杠杆以助经济结构转型成功。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