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银行理财产品投诉升级

作者:朱湘莲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4-04 16:56:00

摘要:东亚银行首设“犹豫期”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朱湘莲 北京报道

   4月1日,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陈柏轩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为了使理财产品销售环节更加规范、合理,东亚银行打算针对银行理财产品设定“犹豫期”。客户可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之后规定的工作日内,对理财合同决定其生效还是取消。在犹豫期内,投资者不会损失任何资金。
    “但是,犹豫期的时间是多长,我们现在还没有确定。”陈柏轩表示。
    针对沟通环节销售人员和投资者极易出现理解上的误差,陈柏轩告诉记者,为了真正做到“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东亚银行规定必须由不同的客户经理和客户进行两次面谈,避免单个客户经理在销售过程中的信息告知存在不全面的可能。
    记者就此问题与两位读者电话沟通时,他们均一致认为:足够的风险提示和给出一定的时间允许其“反悔”和仔细阅读合同,会让他们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财富“蒸发”
投诉现象集中爆发

    金融危机以来,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手中的财富都有蒸发的现象。由于中国老百姓一直有“把钱放在银行是最安全的”想法导致的纠纷也不少。这波危机中,老百姓对“购买理财产品是有风险的”逐渐形成初步的认识。
    2008年下半年,银行理财产品投诉现象集中爆发。上海银监局发布的《2008年受理上海银行业客户投诉处理情况通报》显示:2008年,上海银监局共受理该市银行业机构各类投诉事项4398项,同比下降3.2%。其中,占84.67%的投诉集中在金融消费者与银行业机构的业务纠纷方面,理财产品、信用卡、银行代理销售业务投诉增幅明显。
    记者得知,某股份制银行的一款理财产品亏损60%时,引发客户强烈不满,最终此事以银行工作人员自发凑齐客户损失的资金补给客户而平息。
    “3·15”以来,本报也接到不少读者的投诉电话,银行理财产品大幅亏损占此类来电的70%以上。
    投诉中以销售环节理财经理的不合规销售居多。客户需要保本的、流动性高的理财产品,结果理财经理推荐给客户的是5年以后保本的QDII产品。两个月以后账单寄到家里,竟然发现亏损了40%以上。客户需求与理财经理所推荐的产品相差甚远,成为矛盾的根源。
    当前金融危机下,最大限度留住客户是国内中外资银行的第一大任务,但是理财产品营销中存在的诚信问题阻碍着这个目标的实现。


转变产品设计
保本当道

    曾经风光一时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因“风险提示不足”、“判断市场失误”而导致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甚至损失本金而遭遇投资者投诉。
    市场有观点认为:结构性产品可以增加投资者资金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在上升市况中合理增加投资比重可以提升投资组合的成长性,还可通过定期配息的方式增加客户的现金流入。
    “结构性理财产品,主要还是看标的物是否能获得较高收益,不能承担风险的投资者就选保本型的。可以承担一点风险,对理财产品又比较了解的投资者,并且想取得高收益的话,则可以选择部分保本型或者非保本型结构性理财产品。”陈柏轩这样分析结构性理财产品亏损的原因,标的物和适合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是两个购买指标。
    记者了解得知,东亚银行近期发行的理财产品“溢利宝”系列产品也大多以保本型为主,究其原因,银行追求稳健和投资者偏好是其重要原因。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