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
摘要:人们可能会顺手将冰箱里的可乐拿走,但是如果冰箱里是一叠纸币,大多数人就不会碰它。这些现象其实都可以通过行为经济学来解读。
不同环境下人性的变化
安然公司(Enron)的丑闻浮出水面,我开始思考欺骗,帮安然做假账的会计师们,会不会去偷一个老妇人的钱包?人们越来越容易在作出不诚信行为时,还认为自己是诚信的,这是经济犯罪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我觉得应该不会,虽然现实中他们的所作所为相当于从老人那偷了上百万美元。但事实是他们不会直接去偷别人的东西。在实验中,我将6 瓶可乐放进宿舍冰箱,结果可乐很快被人拿走。当我放进的不是可乐而是一叠6 美元的纸币,没人把钱拿走。这告诉我们什么?你会把一根铅笔从办公室带回家吗?这两件事给人的感觉很不一样,你拿走一个铅笔可以给自己编造各种理由,如果你拿的是钱,你会感觉自己像个小偷。
可悲的是,现实中我们越来越多的使用符号货币,如信用卡、paypal 等。人们越来越容易在作出不诚信行为时,还认为自己是诚信的,这是经济犯罪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价格的力量
期望可以产生在各种事物环境下,比如我们花钱购物,当东西符合我们的预期时,我们会认为花钱很合适。
实验中,我们选择治疗咳嗽的药物为对象。一个冬天,我让学生逐笔记录他们所选择的治疗咳嗽的方式以及花费还有治疗之后的感觉。研究发现,支付了全价的学生,在治疗之后感觉良好;那些付了折扣的人,虽然接受了同样的治疗,但感觉并不好。购买了普通品牌药物的人,同样也感觉治疗效果不好。
事实上,所谓的名牌药物的疗效优势相比于普通品牌药物,就好比全价药和打折药在疗效上的区别。当人们接受折扣药物时,即使他们知道这药没有过期,也没有加什么不好的东西,他们仍然会感觉质量比全价的药物差。这就是不同的期望感觉,产生了不同的事实结果。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差异是因为我们内心的期望,尽管价格也会产生影响,但期望才是主要原因。如果能想到合适方法,也许就能够打破这些怪圈。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