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公益节目能走多远

作者:马广志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2-12 22:47:00

摘要:在各界亟须对社会温暖、人性之善进行呼吁的当下,公益类电视节目所闪现出的人道和慈爱色彩,也迎合了社会各界对于人性真善美和大爱精神的渴望。

电视公益节目能走多远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马广志 北京报道

  2013年冬天,一档名为《梦想星搭档》的大型音乐公益节目俘获了全国亿万观众的心,这不仅是因为诸多歌手们的高水平演唱,更在于节目背后一个个温暖人心的公益故事。

  这是近年来中国电视界一道靓丽的新风景线:继选秀类和情感类节目之后,公益类电视节目正在成为一个新的蹿红主题。而在各界亟须对社会温暖、人性之善进行呼吁的当下,公益类电视节目所闪现出的人道和慈爱色彩,也迎合了社会各界对于人性真善美和大爱精神的渴望。

  闪现人道和慈爱色彩

  从2006年开始,以中央电视台为首的主流电视媒体掀起了一股“公益高潮”,涌现了大量公益题材的节目。如央视关注志愿者活动的《春暖2007特别行动》和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帮助的《圆梦行动》;河北农民频道帮助解决农民疑难问题的《非常帮助》;贵州电视台通过讲述健康、感人的农民工故事,搭建起政府与农民工交流的平台的《农民工,我的兄弟姐妹》;浙江卫视的由明星给平民惊喜、帮平民圆梦《中国梦想秀》,等等,唱响了一首首爱心与和谐的公益变奏曲。

  电视评论家、浙江传媒大学教授壮春雨教授谈道,近年来,各种以搞笑、游戏为主题的娱乐节目让观众有了疲倦感。这样的背景下,公益类电视节目的出现及蹿红,便不足为奇。“在发达国家,公益类节目是一种收视率很高、为观众广为喜爱并经久不衰的节目形态,节目所闪现出的人道和慈爱色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作为央视品牌节目《梦想合唱团》的姊妹篇,《梦想星搭档》无疑是该类节目的典范之作。在三个月的时间里,《梦想星搭档》共开启了6个公益项目:梦想加油大使范冰冰发起的“爱里的心”公益项目;年度总冠军古巨基、李泉(微博)开启的“给贫困地区孩子送一双运动鞋”公益项目;以及四组单元赛冠军分别开启的项目:古巨基、李泉——关注烧烫伤儿童;齐豫、齐秦——关注白血病儿童及孤儿;杨培安(微博)、萧煌奇——关注罕见病儿童;沙宝亮、黄绮珊——关注儿童交通安全。

  该节目延续了《梦想合唱团》的公益内核,将公益主题聚焦儿童健康、儿童安全和儿童教育等领域。经过央视和众多年轻歌手的共同努力,全季募集公益资金累计超过1.95亿元,当之无愧地成为公益电视节目“带头大哥”。

  中国国际影视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冷冶夫认为,公益类节目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和力量,也给遭受娱乐化冲击的电视屏幕带来了一股温馨向上的清新之风。

  与之前的《梦想合唱团》一样,在节目播出过程中,《梦想星搭档》收获最多的,就是来自大众心中对善意和爱心的感动与共鸣。“在屏幕上,观众看到的不仅是歌手们优美的歌声所体现的艺术之美,更是心灵之美,奉献之美,社会之美。”冷冶夫表示。

  浙江卫视的《中国梦想秀》也是一档明星参与的公益节目,而且广有影响。虽然有人质疑该档节目综艺过多,也没有在实质上帮到人,但有专家却认为,捐款只是一种狭隘的公益,《中国梦想秀》做的是精神慈善,精神感召和承诺更能感召和鼓舞人,而且还很好地树立了电视台作为媒体的社会责任形象。

  华东师范大学媒体传播学院教授严三九表示,时下“注意力”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在目前电视节目仍存在低俗化和雷同化现象的情况下,公益类电视节目不仅提升了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而且赢得了宝贵的“注意力”资源,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做公益要讲科学性

  以往,受传媒途径的影响,公众对公益慈善的关注程度低,发挥的力量薄弱,诸多公益活动的举办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如今,叫好又叫座的公益类电视节目,不仅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也使得公益慈善精神得到了更广泛的普及。

  对公益活动而言,虽然明星的号召力可以促进公益活动本身的规模和效益,但是有些专家也担心,在媒体总体娱乐化的趋势下,公益类电视节目难免会出现“公益搭台,娱乐唱戏”的现象。严三九教授指出,一些公益节目过于重视以明星为卖点,有可能助长媒体及社会的泛娱乐化倾向,不利于社会公益意识的提高。“因此,以‘娱乐助公益’的做法,需要谨慎引导。”

  公益节目能不能进行娱乐化包装,清华大学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的意见很明确,如果在娱乐化的过程中,偏离了公益慈善这个初衷,那是有问题的。但他同时表示,“媒体是要盈利的,哪能赔钱做公益,即使做也是不可持续的。毕竟,媒体要吸引眼球,如果不注重趣味性,就不会有人来看。关键是通过娱乐化的过程真正传递它需要传递的价值。”

  也有人质疑电视公益节目变成了商业化的“秀”。比如,湖南卫视《勇往直前》以娱乐真人秀的形式,受到青少年的追捧,一时间为各大电视台效仿。但温州电视台记者胡长全质疑称“该节目的公益性质被娱乐模糊化,已失去了公益节目的最初动机”。

  电视公益节目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悲情化”。比如,许多节目为了吸引观众“注意力”,大打“悲情牌”:主持人哽咽着讲述被资助人的不幸,配以煽情的背景音乐,还有现场观众的热泪……对此,严三九表示,情感的宣泄是公益类节目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并非长久之计。“公益节目要关心的应该是真正的社会热点、难点,是公众以及困难群体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单纯地‘苦情、煽情’,并不能引导观众采取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也指出,公益类节目中,最温暖的价值就在于其关爱普通人,关爱底层生活。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忘记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价值,就是鼓励个人的能力发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一个好的公益类节目,应该是一个把关爱和激励共同结合起来的节目。

  电视公益节目如何才能走得更远,邓国胜建议,一方面可以跟专业的公益慈善组织合作。另一方面,在节目设计上,制作方应加强与相关专家的沟通,将节目设计得既有价值又有娱乐性。“毕竟,我们做公益慈善更要讲究科学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